BIM技术带来的“甜头”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领域运用颇广,特别是地面建筑。而随着市政工程规模和难度加大,也逐渐有了BIM施展的舞台。从手工绘图到CAD的二维应用,从CAD到BIM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让建筑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今天与大家一起看BIM的技术应用。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领域运用颇广,特别是地面建筑。而随着市政工程规模和难度加大,也逐渐有了BIM施展的舞台。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徐敏生说:“像陈翔路地道,排水管道和井等都相当复杂,无论是图纸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极易碰到意外变化,传统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将图纸一改再改,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引入BIM后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高。”目前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迪士尼综合水处理项目和11号线徐家汇站内部装修设计等多个重大项目也都可见新技术的身影。
自从接了陈翔路地道项目以后,徐敏生感觉到只有运用新技术在总承包项目里,才可能真正把BIM价值最大化,并由此开始,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得到了“甜头”。陈翔路地道项目,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主要参与了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的地下通道,总长500米。“在这个项目上,能把想得到的,以我们的力量做到,而且也基本上都得到了实施。把BIM模型数据直接用来自动化测量,并且用了多种软件进行分析,包括结构分析等等。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或者需要原始数据的时候,我们还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陈翔路地道的3D打印模型是我们2011年打印的第一个模型,我们把这种模型打出来以后,在方案汇报的时候,其效果相当好。”徐敏生对此深有体会。
当然,市政工程有很多自身的项目特点,体量大,横向的专业多,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很大,并且施工的时候交通组织也相当复杂。因此,在广度方面拓展BIM应用,徐敏生便直接把BIM设计的数据用于项目上,效率和进度得到了大大地提高,这里也包括了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在市政工程方面,三维打印于前年就已经在某些项目上完成了打印,今天看来三维打印已经比较多了。但是我觉得两年前,我们花了几万块钱运用3D打印技术将陈翔路地道这个项目的模型打出来,也下了不小的决心。”徐敏生感叹道。
BIM技术参与破解难题
对于徐敏生来说,参与的项目越多,其应用新技术的心得体会也就越深刻。除了陈翔路地道项目之外,徐家汇枢纽、迪士尼的中控水处理厂和后世博地下空间等这些项目,从实际的产值来讲,其规模做得是相当大的,同时运用新技术的手段更是多种多样的。
徐家汇交通枢纽这个项目位于上海市最热闹的港汇广场,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11号线同时参与到这个地方,因为港汇广场拆迁的可能性不大,“我们院便采用了新技术手段。在这里,轨道交通用的是原港汇广场的地下空间,是人群最热闹的地方,并且是商业区,与三线交汇、五层站厅、新老工程等相结合,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为此,我们便把BIM技术用到这个项目的设计上,并尽可能多地在规划、设计、施工、营运阶段做了一些BIM应用。对于市政项目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一开始把勘察设计和物探数据,包括各类管线数据和地形数据,直接建立到模型中间,这可能也是市政工程往前端延伸的一个特点。由于有了这些数据以后,我们后面的一些维护,包括管线是不是要大量搬迁,这些都可能对方案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可视化设计也是BIM的重要特点,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建立的模型也是有一个展示的,包括轨道交通,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多专业协调。”徐敏生说,“这个项目通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的探索以后,我们感觉到,地铁项目对于模型的精度和深度的应用超过一般的民用建筑,也就说明其难度更大,挑战更大。”
迪士尼的中控水处理厂这个项目是园区里投资最大的,总投资6.6亿元。这个项目徐敏生只是承担了设计工作,由上海建工作为施工方,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作为主体设计院。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项目的业主把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做的BIM模型数据一直带到最后的施工,甚至后面的营运。
众所周知,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很多场馆被拆除,整个世博会这块场地由此重新进行了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了高密度、低高度和小街坊的状态,其地下空间有四层全部连通,地下空间总面积差不多50万平方米。因为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所以在一个基坑里,就涉及13家央企,28栋大楼,最早施工与最后施工相差两年,有的已经建到十几层,有的基坑还没挖。据徐敏生介绍:“我们承担的是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由于参与的单位特别多,所以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把这么多家全部整合在一起,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实际上,BIM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里,有两条共同的沟,还有两条通道要从共同沟下面穿过,垂直的间距只有50公分,它的壁很薄,钢性很差,但是为了保护它,就必须采用BIM来进行管道防撞检测,当然只有运用BIM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弥补缺陷与空白
其实,以市政工程为例,BIM不仅仅可以运用在设计阶段,其成果还能延伸运用到后期的运营养护阶段。“如果今后国家有关部门能规范BIM设计的收费标准,行业将迎来大的发展。”这是徐敏生的愿望,也是BIM技术运用方面的缺陷和空白,我们承认BIM的先进性,但也不得不看到其发展中的局限。
关于BIM的收费标准,徐敏生坦言:“我们现在承接的几个项目,比如后世博地下空间项目是每平方米20元,轨道交通11号线是每平方米45元,这是合同上直接体现出来的,也有些间接的包含在设计里,比如迪士尼水处理厂和配套的管线工程,BIM的设计费用就包含在设计里面。还有的是以科研形式给予费用,一个项目,给你50万元或者80万元,用BIM把科研项目做出来。所以,现在对于收费来说,还不是很标准。但是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如果业主真正觉得有用,他们还是很愿意出这份钱的。”
还有在软件方面,现在还面临一个困惑,大部分地下空间领域都是可以运用Revit软件来解决的,但是对于几十公里的高架和几十公里的地铁,能不能用这种软件呢?对于设计方来说,心里也没底。毕竟目前还没有看到在这方面很成功的案例。对此,徐敏生也认为:“有很多软件公司,我们与其联络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做过的比如桥、隧道等作品进行演示,看看效果怎么样,但是当道桥方面的专业人士看过之后,就会觉得软件公司的案例演示与我们的预想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对于这些专业我们还是比较慎重的,如果我们建立了很大的平台,花了很多钱,投入很大,最后设计人员感觉作用不大,业主也不满意,那么这条路走下去,对于市政这块来说,发展BIM反而没好处。所以我希望在对每个专业下达BIM指标的时候,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而且也能够实现得很好。”
另外,在建设项目各参与单位的BIM协作机制上,“前面我介绍的这些项目,大部分是我们一直做到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的,如果只是检查设计阶段是不是碰撞,提高设计质量,就过于局限,一种新技术真正要用到后面的施工直到运维,才能体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那么,目前关于BIM的交付,到底交付什么?上海从已经推行建设工程方案的三维审批,要求上海房屋规划在报批的时候必须提供三维模型。但是其用的是3DMax,而不是真正的BIM,只是提供外观模型。其实,后世博地下空间项目也存在这个问题,由外方提供三维模型,但是不提供二维的,我们还要审投,必须要把二维的图纸打印出来,还要找一家单位帮你打印,技术太超前了又打印不出来,的确,施工可以使用BIM,然而,在施工图审查上,BIM与大量数据到底该怎么审查,这块目前来说还是个空白,这个问题也亟须得到更快更好地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徐敏生如是说。
报考指南
阅读排行
关注更多
立即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报考指导
考情速递
备考计划
帮你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