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大数据如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正如麦肯锡在研究报告《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中说的,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城市建设同样也将进入大数据时代,任何城市功能的完整实现都依赖于准确而完整的信息,而这些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谊集团)董事长张鸣认为,现阶段我国终端数据化已经非常普及,“中国是网民大国,现在是6.32亿,预测将来会再翻一番,10多亿网民产生的大数据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给出了答案: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达2940亿封,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
张鸣告诉《经济》记者,很多工程也都会产生大数据,但多是在不规范、不系统、不科学的小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的应用往往是在过去发展得不好的地方最能见效。他认为,大数据应用应该从数据开放做起,政府不需要去补贴和建立所谓的新兴产业,只需要开放政府的数据,就能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新型服务业。“建立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不是政府该干的活,开放政府数据库也并不是为了民主化,而是为了让经济增长的潜力发挥出来。”
有了数据,城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智慧”起来。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催生下,智慧城市数量激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在研究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后,建谊集团发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大数据,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及其衍生性数据、繁衍性数据和再生性数据,无疑会是智慧城市大数据的主流数据。”建谊集团董事长张鸣在参加《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北京)高峰论坛时曾指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在智能化、数据化的条件下运用BIM大数据来实现。
BIM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长达30年,在发达国家的覆盖率达90%.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BIM覆盖率也达到了50%,根据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末该覆盖率将上升到90%.全面科学的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当中,可有效节省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工期,降低返工、冲突和错误等项目风险。
张鸣认为,BIM大数据可以填补目前智慧城市中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数据空白,为整个智慧城市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变革。基于城市建筑的智慧管理和运维,建谊集团率先打造了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理念贯穿于建筑开发、设计、施工、运维服务、供应链、用户等各环节,全力打造以三维模型为载体、以数据信息为纽带的技术体系,力图站在行业最顶端对建筑产业链进行整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物业运维,全部集成汇聚到以BIM模型为底层的数据模型,加载产品数据信息,对部品部件进行精准预制加工,由产业化工人完成部品部件现场组装,通过虚拟施工实现精益建造。物业运营商登录BIM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通过对物业运维数据模型的管理,实现所有建筑物运维信息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为政府善治提供后台数据支撑。
为响应住建部和北京市住建委提出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建谊集团全过程运用BIM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精益化设计、虚拟建造和全产业链整合,真正实现了部品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运维管理信息化,设计研发出了具有建筑长寿化、空间可变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的钢结构百年住宅产品。建谊集团不遗余力地在实践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为此设立了一体化BIM 5D工作中心和大后台小前台体制。张鸣表示,建谊集团将利用“一网(ChinaBIM网)、两院(BIM研究院与BIM商学院)、两平台(BIM数据管理平台与智能建筑协同平台)”信息化大体系,打造社会化公共应用平台,通过BIM实施虚拟建造与实体结合的新型建筑项目管理方式,推动中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报考指南
阅读排行
关注更多
立即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报考指导
考情速递
备考计划
帮你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