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员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监理员 > 复习指导 > 正文

监理基础知识:梁体施工安全措施

2016-02-23 17:27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用电安全措施

1.开机前认真检查开关箱内的控制开关设备是否齐全有效,漏电保护器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向工长汇报,工长派电工解决处理。

2.开机前仔细检查电气设备的接零保护线端子有无松动,严禁赤手触摸一切带电绝缘导线。

3.严格执行安全用电规范,凡一切属于电气维修、安装的工作,必须由电工来操作,严禁非电工进行电工作业。

4.操作人员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对电气设备工具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试验,凡不合格的电气设备、工具要停止使用。

5.电工人员严禁带电操作,线路上禁止带负荷接线,正确使用电工器具。

6.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做接地或接零保护,在总箱、开关箱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实行两级漏电保护。

7.电气设备所用保险丝,禁止用其他金属丝代替,并且需与设备容量相匹配。

8.施工现场内全部采用电缆线,所用电缆线型号及截面必须符合临电设计。

9.电工必须持证上岗,操作时必须穿戴好各种绝缘防护用品,不得违章操作。

10.当发生电气火灾时即切断电源,用干砂灭火,或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严禁使用导电的灭火剂灭火。

11.凡移动式照明,必须采用安全电压。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必须执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操作规程。

13.电焊机应放置在防雨和通风良好的地方,严禁在有易燃、易爆物品周围施焊。

14.电焊机一次线长度应小于5m,一、二次侧防护罩齐全。

15.焊机机械二次线应选用YHS型橡皮护套铜芯多股软电缆。

16.手柄和电缆线的绝缘应良好。

17.电焊变压器的空载电压应控制在80V以内。

18.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焊人要有用火证和看护人,必须穿戴绝缘鞋和手套,使用护目镜。

19.手持电动工具依据安全防护的要求分为I、II、III类。

I类手持电动工具的额定电压超过50V,属于非安全电压,所以必须作接地或接零保护,同时还必须接漏电保护器以保安全。

II类手持电动工具的额定电压超过50V,但它采用了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附加安全措施。双重绝缘是指除了工作绝缘以外,还有一层独立的保护绝缘,当工作绝缘损坏时,操作人员与带电体隔离,所以不会触电。II类手持电动工具可以不必做接地或接零保护。II类手持电动工具的铭牌上有一个“回”字。

III类手持电动工具是采用安全电压的工具,它需要有一个隔离良好的双绕组变压器供电,变压器副边额定电压不超过50V。所以III类手持电动工具也是不需要保护接地或接零的,但一定要安装漏电保护器。

20.手持电动工具的开关箱内必须安装隔离开关、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或漏电保护器。

21.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选择无接头的多股铜芯橡皮护套软电缆。其性能应符合GB1169-74《通风橡套软电缆》的要求。其中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下只能用作保护线。

22.施工现场优先选用II类手持电动工具,并应装设高额定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的漏电保护器。

23.开关箱内必须装设隔离开关。

24.在露天或潮湿环境的场所必须用II类手持电动工具。

25.特殊潮湿环境场所电气设备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应选用防溅型的,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小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26.在狭窄场所施工,优先使用带隔离变压器的III类手持电动工具。如果选用II类手持电动工具必须装设防溅的漏电保护器,把隔离变压器或漏电保护器装在狭窄场所外边并应设专人看护。

27.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应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

28.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负荷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使用前要做空载检查,运转正常方可使用。

二、支架搭设安全措施

1、支架搭设时,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安全带,穿软底鞋,所用材料堆放平稳,工具应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不得抛掷。

2、钢管的构造尺寸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钢管之间设置足够的牢固拉结点和剪刀撑,严格按照设计间距安装支架,不得随意变更钢管距离或不设拉结,造成支架变形或倾倒。

3、支架地基应整平夯实和加设混凝土垫块,使其有足够的承载力,以防止发生整体或局部沉陷。

4、脚手架搭设过程中要及时设置剪刀撑,避免搭设过程中发生偏斜和倾倒。

5、支架搭设完毕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6、拆除作业必须由上向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7、卸料时各配件严禁抛至地面。

三、钢筋加工安全措施

1、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穿防滑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钢筋加工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经过机械操作技术培训,掌握机械性能和操作规程后方可上岗。

3、钢筋加工机械的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并接地,每台机械必须一机一闸,并设漏电保护开关。机械转动的外露部分必须设有安全防护罩,在停机工作时应切断电源。

4、钢筋冷拉时,冷拉场地两端不准站人,不得在正在冷拉的钢筋上行走,操作人员进入安全位置后,方可进行冷拉。

5、使用钢筋弯曲机时,操作人员应站在钢筋活动端的反方向,弯曲长度小于400mm的短钢筋时,要有防止钢筋弹出的措施。

6、粗钢筋切断时,冲切力大,应在切断机口两侧机座上安装两个角钢挡杆,防止钢筋摆动。

7、施工现场的照明电线及混凝土振动器线路不准直接挂在钢筋上,如确实需要应在钢筋上搭设横单木,把电线挂在横单木上,如采用行灯时,电压不得超过36v。

8、在高空安装钢筋必须系好安全带,防止摔下,现场操作人员必须佩带好安全帽。

9、工人使用钢筋机械,必须严格按机械操作规程作业,听从班组长的指挥,非专业电工不得随意拉接电源。

四、模板安装拆除安全措施

1、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进行高空作业。

2、工作前应先检查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扳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钉子必须放在工具袋内,以免落下伤人,工作时要思想集中,防止钉子扎脚或高空滑落。

3、防止上下在同一垂直面上操作。

4、高空、复杂模板的安装与拆除,事先应有切实的安全措施。

5、遇六级以上的大风时,应暂停室外的高空作业,雪霜后应先清理施工现场,略干不滑时再进行作业。

6、工人抬模板时要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传递模板、工具应运用运输工具或绳子系牢后升降,不得乱抛,组合钢模板装、拆时,上下应有人接应,钢模板及配件应随装随拆随运送,严禁从高处掷下,高空拆模时,应有专人指挥,并在下面标出工作面,用绳子和红白旗加以围护,暂停人员过往。

7、拆模过程中,如需中途停歇,应将支撑、搭头、柱头板等钉牢;拆模间歇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牵杠、支撑等运走或妥善堆放,防止因踏空、扶空而坠落。

8、模板上有预留洞者,应在安装后将洞口盖好,混凝土板上预留洞,应在模板拆除后即将洞口盖好。拆除模板一般用长撬棒,人不许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

9、在钢模板上使用电动工具,应用36V低压电源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措施。

10、高空作业要搭设操作台,上下要使用梯子,不准站在大梁底模上行走,操作人员严禁穿硬底鞋及有跟鞋操作。

11、装拆模板时,作业人员要站立在安全地点进行操作,防止上下在同一垂直面工作,操作人员要主动避让吊物,增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安全意识。

12、拆模必须一次性拆清,不得留下无支撑模板,板下的模板要及时清理,堆放整齐。

13、在钢模及机件垂直运输时,吊点必须符合扎重要求,以免坠落伤人,模板顶撑排列,必须符合施工荷载要求。

五、混凝土浇筑安全措施

1、在安置砼泵时应根据要求将其支腿完全伸开,并插好安全销,支腿下垫好枕木,以防止砼泵的移动或倾翻。

2、准备浇筑砼或砼浇筑过程中,出料管口不得对准人。

3、浇筑砼时,布置竖向泵管的管道井内禁止有人,防止泵管崩裂等意外事故伤人。

4、砼输送管道必须定期检查,特别是弯管和锥形管等薄弱部位的磨损情况,以防爆管。

5、排除堵塞后,重新泵送或清洗砼泵时,泵管出口朝向安全方向,以防堵塞物或废浆高速飞出伤人。

6、霜天要注意防滑,及时清除钢筋上、模板内及支架上的冰雪冻块。

7、进入施工现场要带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

8、现场严禁吸烟,严禁上下抛掷物品。

9、泵车后台及泵臂下严禁站人,按要求操作,泵管支撑牢固。

10、振捣和拉线人员必须穿胶鞋戴绝缘手套,以防触电。

11、在砼泵出口的水平管道上安装止逆阀,防止泵送突然中断而产生砼反向冲击。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youyou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