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职场规划 > 正文

五百元只身闯北京 开封青年杨光17岁创业成功

2009-10-13 11:01    【  【打印】【我要纠错】

  500元只身闯北京

  1977年,杨光出生在开封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过早去世,年仅17岁的杨光走进开封县水利局二级机构上班,而他面对的是比别人更多的生活压力。没多久,单位效益不好,发不了工资,杨光便靠给单位的施工队帮忙补贴家用。

  “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我都能干。”对年轻的杨光来说,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自己的首要责任。

  水利局修桥,一车20吨的水泥要卸,正值下班时间,没人愿干。

  “卸一吨两块钱?我干!”

  20吨水泥,杨光独自一人卸下、码好。手没有知觉了,就用身子扛。那一夜,他拿到了40元报酬。

  杨光说,那是他的“绝对贫困”时期。

  1998年,杨光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突发高烧,必须住院治疗,治疗费500元。杨光和妻子东拼西借只凑够300元。交了住院费,这个七尺男儿再也忍不住眼泪,“作为男人,应该撑起这个家!”

  杨光彻夜未眠。“我要出去闯闯!”

  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1998年年底,怀揣从亲戚处借来的500元钱,杨光只身前往北京。那年,他刚满21岁。

  从技术员到总工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凭借自己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函授学习所掌握的建筑知识,杨光在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谋到了一份儿技术员的工作,月薪800元。

  工作中,杨光比别人干得多,处处留心学习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并从中寻求突破。

  当时,北京的房地产开放市场一片红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期成为各个建筑公司的首要指标。杨光发现,工人一天连续工作8小时,由于疲劳工作,效率不高。

  一次业主大会上,业主因为工期延误纷纷要求开发商退房,公司受到牵连。这时,杨光找到公司管理层,递交了自己的劳动用工改革方案:将工人每天工作强度由8小时缩至6小时,设置两班工人,每班一次工作3小时,两班倒轮流上岗。方案很快被公司采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公司正承建的一个住宅小区施工项目以高质量提前数月交工。

  随后,接连几个建议让杨光在公司崭露头角。公司高层研究决定,把杨光从一线技术员破格提拔为总工,月薪8000元。时至杨光进入公司,刚满4个月。

  创办自己的公司

  更大的平台,给了杨光更多的空间。杨光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不断在《建筑学报》等建筑领域的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

  从2001年起,杨光开始自己承接一些装修、装饰方面的设计工作,积蓄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2001年夏天,杨光接到了一个大型超市的装饰设计工作。接到活儿后,杨光在超市建筑工地的一间铁皮房中窝了1周,每天工作18个小时,而当时铁皮房内的温度在40度以上。他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交给投资商,4个月后投资商满意地付给他10万元的设计费。“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挣到工作以来最大一笔收入,更坚定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如今回忆起那一刻,杨光仍然激动不已。

  2004年,杨光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斯地思通建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在逆境中求生存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公司开创之初,没有施工资质,不能直接独立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杨光把目光投向资深的建筑公司。

  寻找合作对象。合作能让公司尽早踏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分得一块面包。

  公司创业不久,依靠合作承接了北京市密云县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但令杨光想不到的是,开发商用价值5000万元的商品房替代了工程款。

  没收到钱,公司账目上分文不剩。工人工资怎么办?公司如何应对?

  当时摆在杨光面前的有两条路:想赚钱,慢慢将手中的商品房卖出去,但公司很可能被市场淘汰;第二条路,赔钱把手中的房子打折卖出,公司步入艰难境地,但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寻找机会,谋求发展。

  杨光选择了第二条路。杨光把手中的房子以7.5折的价格抛售出去,而开发商卖的价格是9.5折,但此举换来了公司的稳定。

  2004年年底,公司盘账,不仅没有一点利润,还背上了2000万元的债务。但杨光没有灰心、气馁,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都工作10多个小时。杨光清楚,虽然第一场商战失败,但公司敲开了建筑业市场的大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5年,在杨光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公司承接到了京承高速的一段建设工程,合同金额1亿多元。

  工程建设中,杨光始终坚守在施工工地现场。通过公司上下的努力,工程按合同规定完工,工程款如期到位。

  凭借这次成功,公司还清了欠债并略有盈余。当年,公司也取得了承接工程的资质。更让杨光高兴的是,公司的行政管理队伍已发展到80多人。

  两次试手,让杨光和他的公司在北京的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步入迅速发展时期。

  乘着北京建筑市场红火的东风,公司先后与中建、北京城建集团合作开发多个大项目,先后参与建设北京新农村改造项目,与台湾鑫记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工业园区项目……

  2005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紧接着,杨光创办了4个子公司,涉足投资、文化、建材研发等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2008年,实现年产值5亿元,纳税2000万元,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纳税先进企业。

  浓浓的家乡情结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开封中州国际饭店初次见到杨光。

  “我们用开封话交谈行吗?这样更亲近,谈话更随意。”

  握着记者的手,这便是杨光的开场白。话语中,流露出一份儿浓浓的家乡情结。

  这份儿家乡情结也时刻萦绕在杨光的创业历程中。

  在杨光的公司里,他要求用人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下岗工和家乡开封的农民工。公司里绝大多数工人都来自河南,而来自开封市及其周边县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就占据公司的“半壁江山”。

  担任公司物资部重要职位的是开封供销系统的下岗工,杨光的司机是开封杞县人。公司承建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就在开封地区招工1000人。公司用工高峰期时,来自开封的农民工能达到3000人之多。每年,在杨光的公司谋生的开封人都超过2000人。

  杨光这样解释公司的这种用工现象:

  “我是开封人,开封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吸收这些劳动力,他们从公司每带走一分钱,就等于我们给家乡建设作出一分贡献。”

  一位开封县农民组织了一支60人的务工队伍在“斯地思通”打工,4个月下来,这支施工队带回家乡3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

  谈到明天,杨光信心百倍:“公司有能力、有信心面对这次金融危机,今年公司已签订了4亿多元合同,我相信只要真诚、奉献、坚持,明天会越来越好!”

延伸阅读:工程 管理 杨光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