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经验交流:体育建筑文化谈(二)

2009-07-29 11:08    【  【打印】【我要纠错】

  二、文化的基因同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一样,体育建筑文化既有共同的属性,也有时代的差异性和地域民族的特殊性。中国传统体育建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基因。

  1、健身养性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古代重视身体系统训练的独立性体育实践活动不同,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纳入了修身养性的哲学理念,如“阴阳五行”、“八卦”和“气”等,将体育活动作为调整人体平衡、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较之西方体育建筑实用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注重的是身体训练对于健身养性和阴阳平衡的精神目的,如东汉时进行蹴鞠(一种足球运动)的“鞠城”以及宋代习武的教场,已承载了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和规则标准。但是与古希腊亚历山大城进行系统锻炼的400座圆形竞技场和古罗马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大型竞技场相比,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则更关注精神情感的价值。

  2、娱乐、表演的形式特征从古罗马的斗兽场开始,西方古代体育建筑就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而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重文轻武的思想甚重,强调体育活动的娱乐、教育功能,轻视只满足人类形体训练的体育运动。以蹴鞠运动的演进为例,战国时蹴鞠还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练兵手段,到汉代就分化出了“蹴鞠舞”,到唐代已出现了非对抗性的“打鞠”等球戏娱乐活动。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更视“蹴鞠”为雕虫小技,使其社会地位江河日下,逐渐从竞技性的体育运动演变为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而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和活动场所,必然显现出竞技性弱、娱乐性强的形式特征。例如宋代的“瓦市” 即是在综合游艺场所内为市民与军卒提供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古代技巧运动,以“瓦市”为物质环境载体,也从竞技的体育形式日渐朝着表演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娱乐性促使了体育建筑同综合游艺场所的结合,使传统体育建筑具有较多观演建筑的空间特征;同时,体育建筑中过多的娱乐性和观演性也淡化了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3、天然、随意的场所氛围同西方古代体育重视独立的身体训练及其物质形态成果、探索体育运动自然奥秘的特点相比,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对体育伦理的追求和对养生哲学的感悟。与这些社会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使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最终形成了体育建筑及场所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例如在马球运动盛行的唐代,马球场所仅仅是在大殿前铺设的千余步、表面平整的场地。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业的节律性同样强烈地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开展,如“端午节的龙舟赛、重阳节的登山、清明前后的蹴鞠”等体育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因此,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或场所多是在适当季节中所选择的天然场所,如清代盛行的滑冰运动就是在“太液的五龙亭和中海的水云榭前,利用湖面的天然冰场进行的”。这种场所的随意性和天然性,体现了中国古人忽视体育运动的物质环境,重视运动的内在价值,强调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的理念,但是与西方规范、理性的体育场所相比,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和场所缺乏相当的规范性和独立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建筑从价值取向、物质形态特征到场所氛围方面都与规范性、竞技性强的西方传统体育建筑迥然异趣,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意蕴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却也促进了民间休闲体育的开展,并且加剧了中西方体育流派的分野。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中国体育建筑同体育事业一样,步履蹒跚,发展缓慢。而近代西方的体育建筑在文艺复兴中确立了科学理性的价值观,获得了更多科学经验的支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世界性。例如德国在1819年奠定了近代体育场的雏形,1852年建成可移动隔断的体操馆等。新中国的建立重新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建筑的内涵除了强身健体的功能之外,也注入了“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外交事业服务”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举国体制”体育政策的支持,体育建筑进入了建设的高潮,并逐渐向国际化、高科技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国外的现代体育建筑也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科技、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并产生了终身化、娱乐化的新趋势。

延伸阅读:经验交流 文化 建筑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