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3 14:0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我国乡镇企业正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其迅猛之势与日本五、六十年代经济起飞前夕相似,这是“四化”途中的必然历史过程,是亿万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消灭三大差别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政治、经济、农村建设等方面看,总的形势喜人。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将带来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面对乡镇企业具有:数量多、增长快、规模小、变化大、资金少、设备差、技术弱等一系列特点,显然,一个个去治,是治不胜治;故应防字当头,如防得无力,也会防不胜防。为此,必需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尺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纵观全局,目前最急迫的是开展宏观战略为主的对策研究。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分析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工业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 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 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网络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交通、建筑、邮电、金融、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中国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影响,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 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 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内容,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农村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 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工业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目前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 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方法是综合行政、经济、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艺术,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 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分析,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 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学习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网络,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现代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5]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十九章,第4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6]薛葆鼎:“开展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的研究”,于光远、李超伯、薛葆鼎等著:《诺环境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