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9 00:0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2001年7月13日北京、2005年7月6日的伦敦都含笑迎来奥运,共享奥运的荣光。然而,就当伦敦市民刚刚结束在特拉法加广场庆祝申奥成功之际,7月7日英国早上伦敦的地铁和公共汽车中连续发生多起恐怖爆炸事件。对此,国际奥委会官员严肃地表示:“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可能发生类似事件,反恐斗争任重道远。”尽管有评论说,此次发生在伦敦申奥成功当天的严重恐怖炸弹事件并非与申奥成功有关,但它确实发生在申奥成功的城市,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混乱及国际影响。本文由伦敦事件及北京申奥成功四周年的联想,旨在探讨北京成功的“安全奥运”建设之路。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面临的灾害风险源
城市现代化及北京城市综合减灾研究表明,影响“安全奥运”的五大灾害排序:考虑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及一流奥运会召开的安全目标值,排在前五位的应特别关注灾害类型是:
极端自然灾害(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暴雨洪涝、雷电、高温热浪、雾害等)
生命线系统事故(断水、断电、断气及火灾与爆炸)
高技术事故(含高技术犯罪及信息安全隐患)
地下空间场所的致灾隐患(地下商业设施、地下交通、地下公共场所等)
恐怖袭击与社会灾害(敌对势力的恐怖袭击、公共场所人员骚乱、中毒与食品安全等)
每一类型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应正视反恐的发展。美国科学院全国研究理事会科技反恐委员会于2002年6月发表了一份题为《使美国更安全——科技在反恐中的作用》的报告,就核威胁与放射性威胁、人类与农业卫生系统、有毒化学品与爆炸物、信息技术、能源系统、运输系统、城市与固定设施、人们对恐怖主义的反应、复杂而相到依存的系统等九个领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列出14个需要采取的重要技术举措,其中包括直接应用现有技术7项:开发和利用在源头保护、控制和核实核武器及特殊核材料的可靠系统;保证已知病原体的防治手段的生产与分配;为所有运输方式特别是装载大量有毒或易燃材料的海运集装箱和车辆设计、测试和安装可靠的分隔的安全系统;改善监督控制和数据获取系统的安全性,并对电网的关键部位提供物理保护,从而保护能源分配服务;对于通风系统的空气过滤,要降低其脆弱性,提高其有效性;运用现有技术和标准,使紧急状况应对者可以彼此进行可靠的交流;一旦公众对一个紧急事件的技术方面予以广泛关注,应确保受信赖的发言人能够及时并权威地告知公众。
包括亟待进行的研发项目7项:针对目前尚无对策的已知病原体和将要出现的新病原体,开发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发展、试验和建造智能化自适应电网;为情报分析的目的,改进数据融合和数据采掘的实际利用,加强情报安全,预防网络攻击;为紧急状况应对者开发新的、更好的技术(如防护服、传感器、通信工具);提高防爆防火建筑物的工程设计技术和防火极限标准;针对广泛的目标开发传感器和侦察系统,为应急事务官司员和决策人获取有用信息;在防止化学物质和病原体攻击的空气过滤领域,开发新方法和制定新标准,研究和制定消除污染的更好的方法和标准。
为此达到防灾减灾目的,建议:
要结合北京历史及近年来事故、灾害、防范上的特点,组织一次由奥组委及市政府牵头的专题研究及专家论证会,从官方层面认可北京2008年前后的最主要危险源,并提供给城建、管理、教育及宣传媒体等领域。
要组织各相关委办局查找自身的事故隐患,特别是城市生命线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居民区火灾扑救困难的隐患、高层住宅消防设施形同虚设的状况、公共场所尤其是地下大型商贸场所的事故隐患、道路交通特别是轻轨与地铁的运营隐患等。为应明确要求消除重大事故灾害隐患的时间表。
奥运场馆工程全寿命安全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要点
奥运工程主要指所有场馆建设(新与旧)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材供应、运输乃至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全寿命安全建设泛指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施工、监理及其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安全控制。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强化特重大工程的“安全第一”的原则,强化政府在奥运场馆建设中的绝对安全责任。
从奥运项目的工程安全入手有多层含义,我们不仅对奥运场馆实施了“瘦身计划”,仅“鸟巢”及五棵松体育馆就节约钢材达4.7万吨,还结合业内外展开讨论,为某些“新、奇、特”项目做了诸如疏散、空间、防火等单方面的安全评审。从总体讲,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对于“安全奥运”指导下的建设工程并未实施全周期、全程序上的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奥运场馆工程全寿命安全建设的控制要点如下考虑:
奥运场馆建设中的潜在事故与灾害类型与分布、实质环境状况(灾害频发的敏感地区等)、一旦发生意外包括所有应急救援的力量能否可靠投入等。
奥运场馆及园区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一旦意外情况下的人口疏散及避难问题。它涉及到如下问题的研究:人员疏散的地域建设、人员疏散的应急运输、人员疏散中的应急保障规划设计等灾情保障、通讯保障、生活医疗保障、治安保障等。
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工程的地下空间项目的防灾对策。如在地下人防工程防火中,要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严格做好防烟分区和排烟措施;地下人防工程防化学毒剂对策措施,要对危险源的预先调查,快速评估,从而实施对防化学毒剂中毒人员的防护及救治;地下人防工程中地震应急对策,要解决紧急救援的人力及物力,尤其在突发地震到来前要从规划设计上为实施关闭煤气管道、热力系统、切断电源及其他危险源提供技术接口。
强化对奥运场馆工程的灾害设防标准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多样化研究,同时实施奥运工程的智能监测,旨在研究施工过程的在线损伤识别、健身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抗灾加固等研究。
强化以技术法规为先的奥运场馆工程的风险防范。2004年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共提出了十三项措施和要求,其要点完全适合于全寿命周期安全控制的管理要点。因为它强调,越是重点工程,越是大型工程,越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划设计、质量管理、安全原则的项目,越要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等。
鉴于“安全奥运”工程建设涉及面广,这里重点介绍能有效保障“安全奥运”建设的设计与施工环节的安全对策:
安全规划设计问题要考虑如下关键词:安全奥运、综合减灾、安全设计、防灾公园、疏散空间、紧急自护与救援、人文关怀。
奥林匹克公园综合防灾规划要建立在单项防灾规划基础之上,即要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安全规划、防洪安全规划、抗震规划、恶劣气候条件规划(防风、防雷、防暴雨等)、消防规划、生命线系统保障规划(电信、供电等)、备灾及救援能力规划等。
奥林匹克公园中要在充分考虑备足绿地及景观的场地基础上,安排兼作防灾公园及疏散场地的功能。要有室外场地,也要考虑足够的地下人防空间,以抵御现代灾害及恐怖事件的破坏力。
奥林匹克公园内宜建设综合防灾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受拟建首都减灾委员会指挥中心的指令,同时协调各场馆的综合防灾站点的情况,并按照与防灾规划相协调的应急预案计划展开工作,奥林匹克公园要充分考虑各种防灾信息及操作系统管线预先布置,建议奥林匹克综合防灾应急指挥中心里设置奥林匹克安全文化教育馆,作为开展永久性安全文化教育活动的基地。
奥林匹克公园内建设项目的机电设备应出示国际安全标识及可靠性产品标识,这是确保奥运场馆安全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
为此建议:
在奥运场馆工程中实施全寿命周期的安全程序管理及综合减灾评估,要组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各门类专家在内的奥运工程安全评估组,分阶段追踪奥运场馆建设的安全度。
推行“奥运工程风险识别检查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全球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检查表法,它是在对奥运工程安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全面列出的检查表,其中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业主单位等应注意的安全与不安全事项。
面对北京2008年奥运建设工期的倒计时,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去整合保障“安全奥运”实现的计划,切不可以口号代替科学规律,尤其反对奥运场馆项目的“三边工程”,高度警惕“豆腐渣工程”,用全寿命周期安全控制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安全第一,确保工程质量第一,确保工程施工伤亡率低,创造符合新奥运口号及理念的国际奥运安全保障的典范工程。
“安全奥运”工程建设亟待强化的专题研究
“安全奥运”工程建亟待强化的专题研究包括:
威胁或可能导致威胁的奥运建筑事故灾害风险源;
影响“安全奥运”的单灾种最大可能风险状态分析研究;
影响“安全奥运”的多灾种共生(主灾及衍生灾害)的复杂性研究;
各灾种的基本评价指标及综合影响评估方法;
对现有奥运场馆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主体建筑的安全评价;
保障“安全奥运”建设工程(主要指场馆及设施)的投入产出评价;
奥林匹克公园子系统指挥中心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中心的软、硬件系统的优化配置:“安全奥运”工程建设目标下的安全、环保建材的选用机制:“安全奥运”综合减灾管理与奥运场馆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关系研究;《北京奥运安全》条例及其指导下的安全奥运建设管理主体责任以及政府减灾行政体系建立的研究;
适合中国国情“安全奥运”观的国际化大型工程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安全奥运”建设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研究;
研究提高奥运工程防灾减灾自身能力的新技术如综合抗震上应用隔震、减震与消能技术;在防火方面,要应用建筑物不燃化及难燃化技术;在防爆炸方面,应用建筑物的泄爆和抗爆构造技术等;
开展与“安全奥运”工程相结合的灾害心理及公众安全文化自护教育研究;
开展与“安全奥运”工程相关联的灾害保险策略研究,至少在工程建设上要强化设计安全险、施工安全险及其相关内容的“奥运工程灾难险”。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