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强制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个体从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尤其是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更多的是不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有能动的选择性。
2.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是一方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的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的外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之中,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从而使人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所谓相互性是指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通常而言,正向社会化比较明显,而反向社会化则不易被察觉;在正向社会化中,施化者往往是主动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影响受化者,而在反向社会化中,施化者则往往是无意识地、无明确目的地对受化者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传统社会中,反向社会化非常少见,因为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父辈把一切传给子辈,子辈再传给孙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反向社会化也变得比较普遍,子辈和孙辈都可能反过来将知识、文化和规范交给父辈和祖辈。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