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物业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4年物业管理师考试知识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4-02-25 17:12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着。

  1.素质

  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生来或早期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能力,双目失明者无从发展绘画才能,严重的早期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的缺陷是智力发展的障碍。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能力本身。素质作为先天生成的解剖生理结构,不能现成地决定能力。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能力,只是由于他生来具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因而他具有能力发展的一般可能性。只有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解剖生理素质在活动中显露并发展起来,才逐渐形成能力这样的心理特征。

  2.知识和技能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操作技术,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知识、技能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能力和知识、技能密切地联系着,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掌握知识、技能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而知识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当然,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技能的发展不是完全一致的。

  3.教育

  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教育不仅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且对能力的发展同样也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能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运用分析概括的方法去讲授课程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把这样的方法作为遇到问题进行思维的手段;把外部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化的思维操作。

  儿童、青少年的在校教育,对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人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不够用,有些甚至是已经过时的。尤其是技能能力更是如此。因此,在职职工的职业教育,对现代企业的职工来讲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必须掌握多种知识、多种技能,并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4.社会实践

  能力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职业的劳动,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方向,如纺织厂的验布工人,辨别布面疵点的能力比一般人高。这是同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分不开的。

  不同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在实践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不断地克服薄弱环节,从而使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5.勤奋

  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要使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的增长,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政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无论他们从事的领域有多么大的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没有刚毅的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任何成就都不可能取得,也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