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所有的激励理论,都透着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偿的事情。
总的来看,现在的激励理论包括两种形式,即满足/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又大概可分为五大类:需要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什么因素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钱是否能够激励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过程型激励理论则强调的是员工如何被激励去努力工作的。
(一)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指出:激励因素是一种助推器,它促使人们尽力满足他们某些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没有满足的愿望产生激励,而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会产生激励。主要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需要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需要分类法和ERG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是都相等的。他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形成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需要,诸如对食物、水、遮蔽所,睡眠等身体的需要。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和经济安全,以保障身心免受伤害。
第三层次是社交的需要,即人们在获得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便希望能够与人友善相处,在融洽的人际气氛中工作和生活。人们渴望友爱,渴望成为某一组织或团体的一员。这种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即寻求自信、自立、成就、知识、地位、受人赏识、受人认同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人们的尊重需求也体现为自尊的要求。一个人一旦不能够自尊,或长期不被人尊重,便会导致自卑,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层的精神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马斯洛的理论假设人的需要是从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开始的,由低到高,依次向上,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被激发并起到激励作用。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工作中的满足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的,称为激励因素;工作中不满足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有关的,称为保健因素。赫茨伯格将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分为两类,即比较低级的需求和比较高级的需求。比较低级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需求,而比较高级的需求才会产生激励作用。赫茨伯格认为:满足比较低级的需求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而满足比较高级的需求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指出保健因素并不是好的激励方式,因为较低级的员工需要比较容易获得满足,还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值。赫茨伯格也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人的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通过丰富工作内容,提供获得成就感,认同感,承担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这些因素才是激励因素。
3.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又称为三重需要理论,由麦克莱兰和亚特金森提出的。他们认为人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所谓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寻求成功的驱动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挑战性的工作和乐于看到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评价等特点;所谓权力需要是指试图影响别人顺从自己的意愿,权力需要强的人喜欢“发号施令”,倾向于驾驭别人,提供权力对这种人有激励作用;所谓亲和需要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在工作群体中建立融洽的气氛对这种人有激励作用。
4.ERG理论
耶鲁大学的阿尔德福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马斯洛理论成为ERG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种,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成长,称之为ERG理论。ERG理论的第一层需要(生存需要)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对应;第二层次需要(相互关系需要)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第三层次需要(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与马斯洛的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
阿尔得福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被称之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理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联系,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得不到奖励的行为不予重复。同时,反馈可以同样扮演强化的角色,虽然反馈可能即非奖赏也非惩罚,但反馈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它在塑造人的行为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强调,个人的期望可以激发出个人向上的力量。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决策是三个普通观念的产物,即价值,绩效获奖估计与期望。价值是员工对奖励价值的评价,绩效获奖估计是指高工作绩效能够受到奖励的可靠性,而期望则是员工对自己通过努力的工作获得良好绩效的信心。这三个方面影响着员工潜力的发挥。这三者关系可以用下式表述:
价值×期望×绩效获奖估计=动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期望理论还有:手段—期望理论。依据这个理论,薪酬能否成为一个激励因素取决于努力、绩效、报酬三者的关系。
(四)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指出,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产出—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比较的是他对投入、产出的知觉,而并非是投入、产出的客观测量结果。
员工进行公平比较时可进行纵向比较,包括员工将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同一组织中与自己过去的工作和报酬相比较,也包括员工将自己在不同组织里相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包括员工将自己的工作和报酬与同一组织内其他人员相比较,也包括与其他组织员工的工作和报酬相比较。如果员工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会大大挫伤其工作积极性。感受到不公平的员工可能会采用以下方式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2)改变被比较者的投入或产出。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感觉。
(4)改变参照对象。
(5)辞职。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