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若干具体目标和一系列指标体系来体现的。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一般包括: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外汇收支平衡、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等。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最终成果。这一指标在进行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比较,则形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应注意: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全社会范围固定资产投资数量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比较而形成的比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并进行宏观调控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指标。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指标,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消费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一种价格指数。它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月度、季度、年度的比较,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
应了解,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开始,价格指数的统计、公布和使用由过去的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主改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从2001年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改革。开始统计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固定对比基期的定基比价格指数,同时把商品与服务分类调整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险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调查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数量由原来的325种增加到550种左右,在统计口径与计算方法上更接近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利于价格统计资料的国际比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指数。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还有一些具有基础性或先导性作用的价格指数,其活动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常常被用作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价格指数主要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地区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36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等。
(4)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需,出口则是反映外需的主要指标。进出口额是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加总,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规模。对进出口总额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比较则形成进出口总额增长率。
(5)城镇登记失业率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社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是表明社会就业程度的一项指标,失业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非农业户口、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则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和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户就业人员(包括业主)、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率。
(6)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年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年平均人口之比,一般用千分数表示。它等于年内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之差,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强度。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和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后的实际收入,即居民当年收入中能够用来满足支出需要的收入。对这种可支配收入的月度、季度、年度的比较则形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人中,扣除了生产和经营费用支出、交纳税款和上缴集体款项之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消费和积蓄的收入,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对这种实际收入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比较则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一般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即常用能源消费总量除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等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应注意:这里的能源消费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水电、核电,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的利用,火电消费不计入一次能源消费之中。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