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雷的危害及防浅论

2010-05-25 09:41  机电之家  【  【打印】【我要纠错】

  若要论雷的危害(也就是雷的破坏力),那么就不得不从雷的形成分析。所谓雷电,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在这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巨响。雷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放电,“宜击雷”。当“直击雷”发生时,往往会对地面的物体产生强大的打击作用,其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另一种叫“感应雷”。它的形成过程是由带电云层的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雷电”发生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内由于地电阻或导体电阻的存在,当瞬间大电流流过时,就会导致小范围或局部的瞬间过电压。或者由于宜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而发生瞬间过电压,以致形成闪击的现象,称“感应雷”。“感应雷”造成的瞬间过电压,指在微秒到毫秒之内产生的尖峰冲击电压。雷电流也是电流,它是有电流所具备的一切效应,如热效应、电动力效应、冲击波电磁感应等,不同的是 它在短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通过强大的电流。

  直击雷:峰值几十KA~~几百KA,峰值时间只有几个μs到十几μs,其能量巨大,可损坏建筑物,中断通信,伤 及人畜。

  感应雷:没听到雷声,并不意味着没有雷击。直击雷过后,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在电线或电气设备上形 成过电压,从而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害。感应雷主要危害在于:

  1)、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或高压,使附近线路和导电设备出现闪电的特征;

  2)、使地电位上升,会使周围电子系统中的设备造成干扰,甚至被过电压损坏;

  3)、静电场增加,使空气中的放电火花产生高速电磁脉冲,造成对电子设备的干扰。

  我们在知道了雷电的危害后,才开始着手对雷电的防护。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就对闪电感到神秘莫测,创造了好多神话、传说。直到二百后前,富兰克林证实雷电是电,并发明避雷针以后,人类才开始能主动的去避免雷电造成的危害。二百多后来,已取得辉煌成就。

  避雷针是防止雷击的最常用基本方法。避雷针防雷法是依靠比被保护物高出许多的垂直避雷针,将雷击引向自身人地,使被保护物免受雷击,而得到保护,但无法获得一个十分肯定的安全区。装了避雷针后,还有绕击、反击和感应过电压的情况。当避雷针受到雷击时,如果接地电阻值过高或者避雷针离开被保护物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会造成避雷针或引下线上的高电压对被保护物的反击;避雷针对被保护物的空间距离必须大于5米,对被保护的接地装置间的地中距离必须大于3米。

  1、那么对于前面所提到的直雷有如何防护呢?

  防直击雷系统又称外部防雷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接闪器、引下线和地网。其原理在于:通过采用避雷针 、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作为接闪器,把雷电流接收下来,然后经引下线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 把它送回大地。

  2、了避雷针或避雷带等装置,是否就万无一失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防雷认识上的误区。从第5条可以看,避雷针或是避雷带只是接闪器的一种形式,其功能是 把雷电流接下来,如果不经过完善的引下系统和接地系统的泄放,后果可想而知。

  3、有了完善的防直击雷系统(外部防雷系统),是否就万无一失?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防雷认识上的误区。原因更简单:外部防雷系统的保护对象是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 备和人,而对感应雷造成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损害完全无能为力。

  对于雷电的防护及危害的了解是必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关键时刻旧你一命。

延伸阅读:防雷 危害 雷电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