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公共场所防排烟设计

2010-04-21 11:08    【  【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燃装修,陈设较多,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在公共场所装修中大量出现,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和热,同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氯化氢等多种有毒成分,同时,烟气的遮光作用对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在公共娱乐场所设置防排烟设施十分重要。根据公共娱乐场所的结构特点和火灾特点,下面将针对其防排烟设计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防烟、排烟设计的作用

  防烟、排烟的的作用在于将火灾产生的大量烟气及时予以排除以及阻止烟气向防烟分区以外扩散,以确保公共娱乐场所内人员的顺利疏散、安全避难和为消防人员创造有利扑救条件。

  二、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公共场所

  根据2006年新修订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的地上房间;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中庭;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部分应设置排烟设施等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

  三、排烟方式的选择

  排烟方式一般分为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1、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室内外空气对流进行排烟,主要利用可开启的外窗或利用阳台、凹廊进行排烟的方式。这种方式经济、简单、易操作,不使用动力以及专用设备,平时兼作换气使用,火灾时不受断电影响。在多层民用建筑排烟中可以优先考虑。同时,自然排烟方式排烟口受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建筑设计制约较多。要求需要排烟的房间必须面对室外,而且进深不能太大,还需要一定的开窗面积,而且开设外窗对公共场所隔音等环保要求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设计时自然排烟时必须充分考虑有效开口部位面积,保证公共娱乐场所走道、房间有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该房间、走道地面面积的2%.要将尽量将开启外窗设置在上方,并应有能方便开启的装置。为减少室外风压对自然排烟的影响,排烟口部分应设置与建筑型体一致的挡风设施。内走道与房间的排烟窗应尽量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不同朝向。

  2、机械排烟

  机械排烟是利用排烟风机强行将烟气抽走,从而降低被保护区的烟气浓度,它由挡烟壁(活动或固定式挡烟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防火排烟阀门、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组成。这种排烟方式可以弥补自然排烟方式的不足,对于排出疏散走道、起火房间的烟气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相对于公共娱乐场所极其适用。

  机械排烟方式分为局部排烟和集中两种方式,局部排烟是在每个需要排烟的部位设置独立的排烟风机直接进行排烟;集中排烟是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区,在每个区内设置排烟机,通过排烟风道排烟。局部排烟方式投资大,而且排烟分机分散,维修管理麻烦,可与通风换气结合,兼作通风排气使用。

  机械排烟的排烟口的尺寸和布置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排烟的效果。由于烟气层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排烟口应设在顶棚平面上或离顶棚较近的高度,过低会吸入室内下部的空气,使排烟量减少,一般排烟口距顶棚800mm以内的高度上。为防止顶部排烟口处的烟气外溢,可在排烟口一侧的上部装设防烟幕墙。排烟口的面积不应小于0.04㎡,对于大面积的房间,可分散布置多个排烟口。排烟口应尽量设置在防烟分区的中心部位,离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大于30m,过大距离的排烟,会吸不到远处的烟气,排烟口的位置不宜太靠近疏散出口。在排烟通道中,条缝形排烟口对整个排烟口都是有效的,而方形排烟口则不容易排掉通道两则的烟气。在设置排烟口的时候,注意应使排烟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离疏散出口两米以上。排烟口处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或与感烟探测器联动的自动开启装置,保证火灾条件下排烟口能及时开启。

  公共娱乐场所防火安全设计中防排烟设计问题作为影响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的重要问题,应在消防设计重点考虑,并应在日常消防安全检查中,加强对排烟设施的重点抽查。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