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疏散

2010-04-21 11:00    【  【打印】【我要纠错】

  当火灾发生时,保护生命、迅速逃离危险是人的第一需要,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准确地把握逃生时机。安全疏散允许时间,就是在建筑物发生火灾后能保证处于火灾危险区域的人员全部撤离并抵达安全区域所需要的时间。根据美国GSA1985标准:暴露在火灾环境下的所有人员必须在接警后90秒内疏散到安全区域。有关部门通过综合分析和火场实测,并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后确定:高层民用建筑的允许疏散时间为5-7分钟;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为6分钟;三、四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为2-4分钟,其中三级耐火等级的影剧院、礼堂建筑撤离观众厅的控制疏散时间为1.5分钟。

  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设施有疏散楼梯和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急广播及辅助救生设施等,对超高层建筑还有避难层和直升飞机停机坪等。

  但凡死伤人数较多的火灾,不论其起因如何,其出口不畅是通病,国内国外莫不如此。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都应该做到了然于胸,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演练,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

  为保证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在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等陌生的环境时,应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消防设施,发生火灾后,根据火势情况,选择最简便、最安全的逃生路线等显得很重要。对于多层建筑,疏散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房间内的疏散:即从室内最不利点向房间门的疏散;走向内的疏散:即从房间门外侧到楼梯间入口处的疏散;楼梯间内的垂直疏散;从楼梯间出口至室外安全区域的疏散。

  如果以上通道被烟火封堵,可考虑利用阳台、屋顶、落水管、避雷线等脱险。但应注意查看是否足够牢固,防止攀队上去以后断裂脱落,造成意外伤亡。

  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多掌握一些火场逃生自救的要决,也许在险境中能获得第二次生命。

  1、当火灾袭来时,应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仔细审视所处的环境,尽可能地调集、寻找所处位置的信息,在大脑中寻找到并制定出最佳逃生路线,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

  2、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为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匍匐撤离,必要时可爬行。因为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的最佳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在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否则,有可能立即中毒。在逃生烟雾区时,要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尽量往楼层下面跑,因为火主要是向上蔓延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跑不过烟的。如果楼梯被烧断或被烈火封闭。另寻他法逃生。

  3、在火场中,不要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携带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

  4、发生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随时可瘫痪。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气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电梯逃生。

  5、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全地离开。如果在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

  6、逃生通道被火焰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时,被困人员首先应关紧迎火面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或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湿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间等待救援人员到达。

  7、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撤离到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侵袭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明显的物品;在晚上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

  火灾是残酷无情的,但人们若能将安全疏散问题始终提到日程上来,即使灾难降临,也可以成功把握短暂的逃生机会,化险为夷。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