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3 14:39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建筑行业由于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过程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繁重体力劳动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存在着高空作业、机械伤害、触电、化学性爆炸等众多危险危害因素,被认为是事故多发的行业。
大量事故的统计表明,近90%的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事故或者少发生事故,除了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提供因人、因时而变的安全教育,也是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虽然企业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培训人员,从上至下非常重视安全工作,但是分管安全的领导总感觉安全工作不是很有效,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套整体的改进方案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这是许多建筑企业相同的困惑点。笔者思考后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对策一,必须通过“安全诊断”及时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作业现场的安全诊断就是为了切实发现作业现场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形成安全诊断报告书,作为一段时间内的安全整改工作的重点。
作业现场诊断不仅要检查静态的项目(如消防器材的设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也要有动态的检查项目(如现场作业人员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对于一些隐性的检查项需要通过与作业人员的谈话去获取,真实了解各个环节管理、作业调度、作业交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全诊断”实施的时间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最好能以月为单位实施。
对策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必须持续改进。对于生产责任制,要保证设置合理,有相应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对自己熟悉的工作负责,否则,需进行调整。
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要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问题:需要补充哪些管理制度?已有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时间过久且没有改进?是否并不完全适合企业实际?比如,临时用电审批制度,如果审批手续过于烦琐,审批人安全知识不足,整个手续要么不履行,要么流于形式,对于这类的安全管理制度就需要进行重新制定或修订,使之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简单易行,真正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
对于安全操作规程,管理重点并不在于企业要全面、有效制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而是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作业人员熟悉和遵守。所以班前安全会非常重要,提醒作业人员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可以通过简单提问的形式抽样了解作业人员是否知道相关内容。另外,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随时深入现场检查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并采用各种内、外部激励机制,使作业人员提高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对策三,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必须进行演练。在发生事故的时候,人的意识、判断力往往比较低下,如果没有事先的良好训练,应急预案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导致事故扩大。组织应急演练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专家作指导,在应急演练前还需进行全员安全培训。
对策四,尽量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建立企业的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固定模式而且强制化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安全生产本身就是一项全员的工作、全员的义务。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逐步将被动管理提高到员工主动参与、团队互助的管理模式。
对策五,做好安全培训,特别做好新员工的“三级教育”。由于建筑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大,“三级教育”更为必要。三级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使员工掌握所在施工队的作业特点、安全注意事项、个体防护要求、应急措施等方面。为了避免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在安全培训前要做好需求分析,分析培训的人员层次、需要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培训有效提高被培训人员急需加强的知识和技能。
以上所述五大对策,实际上也是企业日常管理中对人员管理的重点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人员管理才能真正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