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感应雷危害及预防

2010-05-18 14:32  机电之家  【  【打印】【我要纠错】

  雷电是自然界的放电现象,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按照雷云的危害方式,雷击主要有:直击雷、雷电波侵入和感应雷。雷击对建筑物、设备和人员有严重的危害,由此引发的火灾、爆炸、机毁人亡的事故触目惊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般来说,人们能够注意直击雷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对感应雷的危害没有足够的重视。

  港口处于沿海和沿江地带,雷害相对比较多。青岛新港区初建时,其中煤炭卸车线上有一套从英国进口的翻车机房,厂家在安装时,没有在控制设备中采取防感应雷措施,调试运行期间,一场雷雨使设备中的许多元件被烧毁,事后检查建筑物避雷针符合要求,接地良好,是什么原因造成设备损坏呢?经过分析,最后认定是感应雷对设备造成损坏。其后在设备上加装了防感应雷装置,多年来一直运行良好,再没有遭受感应雷之害。

  2002年夏天,青岛港附近;一家大型油库的中央控制室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电脑网络系统同时遭受感应雷袭击,使许多集成电路元件烧毁,其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才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感应雷是指由于雷云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作用,使地面金属导体如电子设备、构件、管道上聚集大量电荷而导致的危害后果。对感应雷一般又称为间接雷击和雷电二次作用。而现在一般建筑物的防雷设备只能防止直击雷,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失,而不能防止感应雷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通汛系统、中央控制设备和石油化工管道等设施的危害。从青岛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看,近年来青岛市保险业因感应雷赔偿损失约占整个雷击损失的800%,由此看出防感应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感应雷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通讯系统、中央控制设备(以下简称电子信息系统)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高科技、高精度产品已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感应雷不仅使系统本身造成直接损坏,而且给生产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巨大,它可使生产停止、数据丢失,损失无法弥补。

  感应雷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危害,是由于这类设备的电气元件极端灵敏,极易受到感应雷的损坏。因此损坏主要集中在电子元件上,其损坏方式:一是由于雷云的感应作用,放电通道周围的金属导体带有与雷击极性相反的电荷,雷电放出后,放电通道中的电荷速度中和,而导体上感应的电荷会产生很高的静电感应电压,从而损坏元件。二是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周围空间等处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处于这一磁场的导体会感应出强大的电动势。如导体有裂口会产生放电。

  2、对易燃易爆场所造成的危害。

  感应雷对易燃易爆场所的危害:一是因为这些场所大都是石油化工设施,管道密布、连接处多,如:金属管道的接头、弯头、三通及金属接地的接头等,当这类接头电阻过大构成相当于金属绝缘体存在感应积装置,使设备处于安全和无干扰的环境中,屏蔽措施可采用混凝土结构中的顶板、地板的建筑钢筋、墙面、窗口金属防护网构成一个屏蔽网。

  当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引下线时,重要电子信息系统设施,应尽可能设置在建筑物中心部位或与外墙保持一定距离。合理的屏蔽措施是做好内部防雷保持电子信息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3、电子信息系统的供电系统,应在总配电装置主线开关处及分电装置主线开关处分别装置防感应雷装置,并且在电子信息系统的信号传输回路上安装防感应雷装置。

  4、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电子设备接地应与易燃物品管道接地分开放置。易燃物品、金属道的接头、弯头、法兰、三通与设备的连接处必须作接触电阻试验,电阻不应大于0.03欧姆,否则应焊接跨接线,以便及时将感应电迅速疏导防止爆炸,输送易燃物的室外架空金属管线,每隔20—30米接地一次,为防止一条管道带电感应另一条管道放电,管道之间距离应保持规定的距离,并每隔20米用金属导体进行一次跨接,互相交叉的管道净距小于10厘米时,其交叉处应采用金属线跨接。

  5、对防感应雷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检测、评估。重要的设备应当在雷雨天气停机,下电源插头和信号线插头。易燃易爆场所,雷雨天气按规定应停止作业。

延伸阅读:防雷 危害 感应雷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