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感应雷危害大安防系统要注意防雷

2010-05-18 14:31  机电之家  【  【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天气的变暖,我国从南到北陆续进入雷雨季节,一些地区也开始进行防雷电的检查工作,而且《建筑物防雷标准》已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

  国家标准审查会暨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委员会日前通过了《建筑物防雷》国家标准,并决定于2005年起正式实施。据了解,这部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的若干基础性定义及一般性原则,提出防雷系统的设计、施工和材料等方面的信息,确定需要保护的建筑物的保护信息和大量的防雷保护实例,为防雷技术人员提供全面、具体的指导。

  由于雷电的客观存在,每年都造成较大损失,因此了解防雷电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也不断增强。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一直比较注重做好防雷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设计、建设单位强制性安装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必须交当地气象部门审核把关,施工结束后及时交气象部门验收。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方案审批合格后,到实施时又会临时改变原来的图纸,从而影响避雷效果。还有少数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或者干脆不安装防雷装置。这除了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外,也置广大消费者的安危于不顾。

  现在被广泛应用的电子设备则成为雷电新的袭击目标,甚至可以说,其造成的后果更甚于雷击建筑物的危害,气象学上称之为“感应雷击”。如果房子的防雷设备不是很好的话,靠近窗户的电脑就极有可能会被雷击,原因是弱电设备对雷电特别敏感。据了解,居民们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安装避雷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所安装的普通的避雷针对直击雷是有效的,而对“感应雷击”则力不从心。就是说,避雷针和避雷带可以将居民楼保护住,但难以保护家电和电子设备不受雷击,因为避雷针、避雷带只能卸载70%的直击雷形式的雷电波,另外30%则转换成感应雷,以雷电波、电磁波形式入侵电子元器件。对于一些电子设备,最保险的方法是安装电子防雷器。

  每年都有电子设备、系统遭受雷击的消息,其中,包括一些安防设备和系统。下面一条消息就是一个实例。

  2004年6月22日一阵电闪雷鸣过后,闽江学院(老校区)春华楼内的交换机突然发出“嘭”的响声,紧接着两台电脑、两部电话都不能正常使用。之后又发现创业楼及秋实楼内的交换机、部分电脑、电话也不能正常使用,交换机内部芯片被烧坏,损失数万元。福建省防雷中心的工作人员到闽江学院检测,发现春华楼上大量的电话线和网线捆在楼顶的避雷带上,楼层内部的网线仅用塑料板扣在墙壁上,并没按照要求进行防雷处理。防雷中心邵科长介绍说,楼房的防雷设施分为内部设施和外部设施,现实中,很多内部防雷设施的安装达不到要求,不少单位安装网线时,都没有按规范采用防雷材料,这样容易造成内部设施及室内人员被雷电伤害。

  上海市防雷中心主任王建初说,过去防雷主要是防“直击雷对高大建筑物的破坏”,但随着城市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各类计算机网络和通讯设施越来越普及,雷电天气中的感应雷对此类“弱电”系统的袭击概率更高,造成破坏后影响更广,间接损失更大。与直击雷造成的个别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比,感应雷造成的网络运行中断等事故,影响面更广,损失更大。据统计,上海各类雷电事故中,由感应雷造成的占到80%。

  防雷专家侯柳解释说,城市供电系统、计算机网络、程控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都是靠“集成电路芯片”运行的。芯片正常运作时电压在5伏至12伏之间,网络操作人员甚至要消除身上的静电才能入室操作。如果没有完善的防雷系统,1公里之外打雷,这些“弱电”系统就会感应到浪涌电流,遭到感应雷击。据上海防雷中心在全市的检查中发现,目前上海城市防雷系统中对防感应雷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在建筑设计等标准中,刚刚新增了防感应雷的内容,社会有一个接受过程。据估计,目前上海新建楼房未加装防感应雷设施的超过50%。

  不仅安装在室外的安防设备容易遭受直击雷,室内的设备也有可能遭受感应雷的袭击,特别是在雷电多发地区。因此安防系统在设计、施工时应注意防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延伸阅读:防雷 安防系统 危害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