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0 10:2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内容,古典主义时期,主要反映了宫廷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特点。
一、中国传统建筑整体特点:
1.守成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特殊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人们一开始往往很直观的从他们的立面形式和平面组合上来感受他,认识他。
中国古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与发展的,有着极悠军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讲到中国建筑文化的稳定性;在世界艺术史上恐怕找不到与之匹敌的第二家,他与变幻不断,风格个异的西方建筑文化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有些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生活方式一贯的主要特点就是传统主义和反对改革,他们的建筑史最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客观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要求对先前的建筑形式,结构技术不要多去改动,所以我国古建筑史上就不可能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形成层相套的院落。
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这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与守成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事实上,对于木材易腐烂,不坚固,又容易引起火灾等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与同期的西方国家。但是当古埃及,古希腊的重要建筑都逐渐以石材代替木材时,这种替代却没有在中国古建筑中发生。因为中国之所以习用木材是缘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而传统是不好随便更改的,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连修缮宫廷也缺乏可作柱,栋的大料,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体现出对木材的无比深情以及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2.协调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中国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还表现在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这便是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对此,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的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
3.群体
宫殿建筑艺术在形象上的特点:即都十分注重渲染建筑宏伟壮丽的气势。集权政体的最高统治者都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来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中国宫殿强调的是群体,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与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
在中国古建筑中,尽管也存在着某一中心的单体建筑,但丛整体建筑来看,他并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是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他单独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并不显得很大,其艺术感染力与凡尔赛宫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他的前面建造了五座门楼以及有众多的庭院空间做铺垫,因此他的艺术魄力和气势得以大大地加强。
中国古代宫殿之所以强调群体气势,就是因为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在整体建筑序列的艺术构思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的虚实交替,整个建筑序列便出现了某种时间艺术的特征,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门就好象在时间上流动跳跃的小主题,他引导着最后中心主题的出现。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他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封建礼制思想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最为突出,内寝因是后妃居住,所以呈全封闭状态,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种功能的房屋,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外,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就故宫宫殿来看,外三朝的公共活动面积十分有限,不存在君臣同乐的可能性,最大的太和殿也只强调了宝座所在的区域,集中渲染了帝王个人的威严和至尊。这和中国数千年来一贯是君权至上的封建集权统治的政体有极大关系。
4.神灵与祖宗
中国人崇拜祖宗,这就导致中国建筑紧贴大地,朝着水平发展。在中国祖宗崇拜历来得到高度重视。据说山古三皇五帝时便有了祭天,祭祖的习惯,到商代就出现了称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礼》对此作了记载并规定了王城规划必然重视祖庙的地位,按”左祖右社“进行布置。中国古代宗法礼制思想便是从”尊祖“这一基本信仰派生出来的。
宗法是以天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他起源于原始氏族公社的祖先崇拜。这一思想观念对建筑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宗族观念要求父子,亲属生活在一起,以免削弱宗族的力量,这一思想基础就决定了建筑的基本模式是许多房间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另外,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根本,土地是宗族赖以发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须立足与土,这就排除了建筑向上发展的可能。再宗法思想的制约下,中国古建筑就出现了典型的特殊风貌:以某一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宫殿及宗法礼制建筑体现出鲜明的祖宗崇拜字不待说,即便是外来建筑,也无一例外。以古代宗教建筑为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实是很复杂的,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有印度传来的佛教,唐代以后传入的伊斯兰教,明代末期传入的基督教等等,但是他们举行祈祷活动和仪式的庙堂仍然基本上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以及带有大屋顶的木结构房屋体系。因此从整体上看,在中国传统各种宗教的寺院庙宇,较少表现出各自信仰上的特殊性,他们同其他类型的古建筑一样,较多地受到祖宗崇拜带来的宗法礼制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一般认为,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最为严明,其礼拜寺也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和要求。但是自传入我国之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礼拜寺均是属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而没有使用伊斯兰教建筑的大穹隆顶和拜克楼形式。保留迄今的化觉港大寺是全国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其前后四近的院落式布局和建筑形式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唯朝向因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制约,处理成座西朝东。
佛教建筑除了最初的白马寺是按照印度式样建造的,但不久就渐渐汉化了,以致可“舍宅为寺”,被纳入到传统建筑艺术的范畴。
从这两方面的实例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宗教建筑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大框架下,作某些局部的改动,加入一些宗教语汇而形成的。于此看出,中国传统建筑受到“尊祖敬祖”思想的影响之深刻,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的兼容性和中国建筑文化的强大同化力。
二、中国建筑局部的特点:
1.抱鼓石
抱鼓石,俗称“门敦儿”,本来的作用在于抱住立柱,使其稳定,因多雕成圆鼓形,故被称为“抱鼓石”。但也有雕成葫芦行狮子形的。葫芦行又似石榴形。用葫芦石榴当抱鼓,即取“福禄”的谐音,又取“多子”的吉象,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狮子被视为兽中之王,置于建筑物内,据称可以辟邪,同时寓意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古代有称狮子为猊,据传是“龙生九子”之第五。总之,狮子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造型多取蹲式。
再看石柱础,有鼓形的,有瓜形的,葫芦形,瓶形,莲花形,古镜形,覆盆形‘圆柱形,方柱形等。
不同造型的石柱础,具有不同的含义。瓜形和由瓜形演变而来的鼓形,瓶形和衍生瓶形的葫芦形,之所以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物上,实与生殖崇拜关系极大。瓜类多籽,繁殖迅速,备受亲睐,此乃传统文化现象。葫芦甚至被视为阳刚之气的标志。民间相传,洪水过后,藏在瓜里赖以存活的兄妹二人被迫成婚,繁衍后代,故将葫芦尊奉为祖灵。后来人们又将葫芦视为福禄的化身和长寿的象征,使瓜形,鼓形,瓶形,葫芦形石柱础逐步程式化,最终成为各族人民公认的吉祥物。瓶形与镜形石柱础,取其谐音,分别寓意“平”和“静”。平平静静,无疑是人追求的目标之一。时至今日,许多建筑物内,依然放置瓷瓶和镜子,其用意是一目了然的。也有平面成圆形方形的石柱础。上圆下方,代表天地,寓意顶天立地,天人和一。六棱形的石柱础,其平面投影状似龟背,寓意长寿。八棱形采其谐音,寓意发达,即民谚所谓的“要得发,不离八”。
由此可见,不管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充分表现了我国的建筑文化的广泛。地域有别,民族差异,文化背景不同等直接影响建筑创作思维上的变化。因此这些因素都反映在建筑之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兼有“阴阳论”等综合影响,强调“中庸之道”,强调事物的互补转化,情理的对立统一等。
2.大门
门是一切具有空间的建筑和起界定作用的墙体所必备的。门除了是具体的房屋或建筑组群的出入口之外,门的抽象含义更为广泛,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以门字为首的字条,竟达九十条之多,如门下、门户、门中、门等、门品、门风、门望……等,明显地反映出中国儒家礼制观念。门是一族、一家人的表现,深刻地表明了中国人对门户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对什末等级的人,使用什万形式的门——所谓的“门制”,都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不可逾越。另外,由于风水学说的盛行,开门的方位以及门的尺寸等等都有特定的规距。
大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屋宇式的,是主要的;另一种是随墙门。
屋宇式大门
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受“门制”约束严格,现有的王府大门以“五间七架启门三”的和“三间五架启门一”的为多。型制特高的用琉璃瓦顶。一般的是用筒瓦硬山顶,山面做排山勾滴(铃铛排山)。门漆红油。安门钉。王府大门至少开三间,这是王府大门与一般府邸大门的重要区别,其余的构造与广亮大门相似。
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是宅邸大门中档次最高的一种。这种门相当与一开间的屋子,由于他的开间,进深都大于与他吡邻的屋子,地平也略高,因而屋顶高度就要高出一些来。门屋有自己的山墙,樨头墙突出于左右,戗檐施以砖雕花饰,门扇具地面还有几十米,这里设有门槛,俗称“门坎儿”,是一块很厚的长木板,平时两端插在门枕石抱鼓石中间的凹槽内,走车时可以拔出来放在一边。门越大越考究,门坎儿也就越高。北京人有句俏皮话说:“您府上的门坎儿那末高,我们那敢进呀!”走马板是上槛与中槛的平板,常是挂匾或加以装饰处。门簪起簪住联楹与门框的作用。门簪用四颗,形状有圆形的,八角行的,带曲线多边形的等等,正面加饰木雕,纹样有四季花的吉祥文字的汉瓦当纹的等。门簪与门枕石上下呼应,给大门平添无限风韵,他们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一组有机的构件,使大门板能够稳定直立与转动。门簪的确象簪子一样将联楹簪牢在门框上,而联楹上的孔洞是门扇上轴的轴承。大门樨头墙的戗檐上常施加砖雕花饰,花样形式很多,最高级的是刻狮子、麒麟等灵兽,其次的松鼠、葡萄仙鹤灵芝等,工人称之为“出气的”。山墙侧面的博风头上的砖雕花饰,多用万字、柿子和如意图案,寓意“万事如意”。砖墙的砌法,多数是干摆下碱、缝子心。屋脊的形式,有清水脊的有元宝脊的。清水脊的两端加斜伸向天的“蝎子尾”俗称“鼻子”,雅称“朝天笏”。下托砖雕草砖。草砖的式样有“平草”,“落落草”与“跨草”三种不同的做法,分别表现为不同时期流行的式样,可籍以鉴别建筑物建造年代。
3.如意门
北京四合院最普及的大门形式。它与其他屋宇式大门的主要区别在于他在前檐柱外用砖砌一堵墙。在墙上留出较窄的门洞口,门扇要小的多。考究的如意门在门楣之上大加装饰,布满精美的砖雕。砖雕的纹样极丰富,最高级的有狮子绣球、九世同居、博古,中等的有荣华富贵,花草等。常见的做法是作成桥的望柱与杆板形式,花饰雕在柱与板上。也有的只做平素的望柱与栏板,两端用抱鼓收头。最朴素的如意门,只在门楣之上用瓦拼成钱纹等透空的花样。这样既可减轻过梁上的荷载,通风好,并且也算有了装饰。这种门本身的构件仍属一般木门做法,只是门扇要比前述几种大门要小的多了。只有两颗门簪,门口门枕石的外侧多用“方门镦”。
这种门称为“如意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它门小了,开关方便灵活,安全严谨,因而称心如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支撑门过梁的构件——由墙上挑出的两个腿子的头部,作成“如意”形式而得名。如意门的门道整个封在大门门限之内,山墙上有完整的“五花象眼”。在五花象眼内有一种镂花的装饰手法,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
参考文献:
《透视建筑学——建筑艺术导论》王绍森著科学出版社
《世纪之交展望建筑的未来》吴良墉著建筑学报1999-8
《建筑艺术的隐喻》王立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园林艺术》过元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建筑科学与文化》金磊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建筑学的未来》吴良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惠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青年艺术鉴赏》手册晨曦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