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17:59 萨尔仁子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作《雨霖铃》,好一首抒写惜别伤离的千古名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之极。词中的“长亭”从此在我国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比如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个意象甚至延续到现当代,比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些诗词中的“长亭”和“短亭”说的都是设于“官道”上的驿站,由相隔的距离不同有长亭短亭之分,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记得故乡郊外就有一个叫“五里亭”的地方,儿时学校组织去乡间旅行经过那里,曾见一座亭,立在大路边,亭里靠墙有石板凳。据说以往亭里总是备有茶水,走南闯北的旅人打这里经过,停下来坐坐歇歇脚,喝口水解解渴。聚在这亭里的旅人们边喝水边聊天,或说说这里那里的见闻,或聊聊从哪来到哪去做啥营生活计。这些闲聊的话语往往对他们接下来的旅程有些帮助,甚或改变了旅程的方向也说不定,至少会长些见识吧。据说蒲松龄那些狐仙故事就多是在这种地方听来的。
见过更多的“亭”,是那种游山玩水时见到的“亭”,多是有顶无墙的“开放空间”,顶由柱支撑,有的柱间有栏椅,有的亭中有石凳,亭的基本平面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被誉为中国“四大名亭”的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和浙江杭州湖心亭大概就属于这种亭吧。
不管是哪种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醒和暗示人们暂且停一停,所以古汉语里“亭”通“停”。停下来干什么呢?
立于山水园林的亭是供游客小憩的,告诉游客别只顾往旅游目的地赶而忘了观赏路上的美景。睁着眼睛却看不见眼前景观的美,视美景而不见,这样的眼睛只能谓之“盲”。
我记忆中儿时旅行曾见的“五里亭”和诗词中的“长亭短亭”,前者提醒和暗示旅人停下来,后者提醒和暗示情人停下来,不是去看四周的景色,是叫他们别为了匆忙赶路而忘掉了自己的“心”--心的向往,心的寄托,心的牵挂,心的归宿。只因了“忙”而将心丢失了,这可是比忽视身外美景之“盲”要可悲得多呀!
所谓“人生之旅”,人的一生恰似一段旅程;是不是也不该匆匆忙忙地往前赶,是不是也应该时不时地停下来,别忘了看看此时此地的“景观”,尤其别忘了倾听和静观自己的内心呢!
常听说现代人大多处在亚健康状况,是因为太忙太忙--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竭尽全力地追求身外之物;物质是丰富了,精神却贫乏了,心灵也空虚了。“盲”也!“忙”也!
我惊叹于我们祖先造字的智慧,一个“盲”字亡的是目,一个“忙”字亡的是心,这里竟蕴含了如此深邃的人生哲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