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17:25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外滩,你的故事太多,你的积淀太厚,传到我们手里,就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近30年间,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信奉“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又改变了你,你的变化如此之大,与国家的开放、财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密切关联。
我们今天看到的外滩建筑群以及一弯新月形的岸线,约定型于1936年。这里有四幅图片,从同一个视角,记录了外滩从1850年代兴建,到1935年基本成型,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维持利用的过程。其中一张是刘海粟1956年所作的油画。从这四幅图片看,外滩建筑群和天际线定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外滩风景基本保持不变。
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波澜壮阔的画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始发生旧貌换新颜式的变化。有人概括说,这30年间的中国,变化主线及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前提是“思想解放”,表现形式是“人民精神状态活跃起来”,结果是“生产力解放”。一切都想革故鼎新,一切都要与时俱进。
油画《上海的早晨》,是陈均德描绘的1978的外滩。虽然那标志性的一弯新月形岸线仍在,但透出晨曦的暖黄色天空,预示着上海将有的希望。外滩从此将一改多年不变的面貌,向快变、多变、大变转换。
外滩这30年的变化,可以从1981年夏的一场特大潮汛说起。
1978-1982的四年,中国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始起步,农村经济活跃,人民开始温饱。
外滩的水泥防汛墙这时已经成为全上海最浪漫的地方,并且世界闻名——每当夜幕降临,成百上千对青年男女悄然出现在这里,倚堤耳语,一对一对之间绝不会相互干扰、互相串调。虽然其中不时夹杂着老年工纠队员的不合时宜的喝止声,但仍阻吓不了恋人们勃发的青春热情!《纽约时报》记者报道说:“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
只有1981年夏的那场特大潮汛,阻吓了恋人们前往外滩情人墙约会的脚步。那年8月31日,十四号台风和潮汛来袭,9月1日黄浦江水位高达5.22米,高出地面2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与5.8米高的防汛墙顶只差半米多。倚墙而立,伸手即可触及惊涛拍岸的汹涌之水,浪漫的情调让位于覆水的危势。
“情人墙”受惊了!外滩受惊了!上海受惊了!
虽然最终黄浦江水未漫溢过水泥防汛墙,未造成房屋进水和伤人,但加高外滩防汛墙的计划开始酝酿。
1982-1991的十年,中国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城市经济活跃,乡镇企业崛起,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
这10年,是近30年间外滩变化最为巨大的10年,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外滩。这两幅分别摄于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的照片,便反映了10年间外滩交通和黄浦公园的变化对比。
“受惊”后的外滩,开始设想改善黄浦江、苏州河的防汛条件。1982年上海水利座谈会提出:在黄浦江河口建造开敞式挡潮闸,经过研究论证,逐渐成为领导和专家的共识。1986年8月,上海市政府以《会议纪要》1986—60文,确定了吴淞路闸址和闸桥结合的方案,认为该方案在解决防汛的同时,结合解决了市政交通的瓶颈问题,能够缓解外白渡桥交通压力。
1988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确定外滩综合改造方案:岸线外移、建造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同时解决泻洪、交通、绿化、商业网点、景点布设的难题。
1989年3月15日,吴淞路闸桥率先开工。外滩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大变样!1991年4月30日,由“闸”和“桥”组成的吴淞路闸桥建成通车。司机们欢呼雀跃,因为闸桥缓解了外白渡桥蜂腰地段的交通矛盾,形成从南浦大桥经中山东一路过吴淞路闸桥,往四平路直抵江湾五角场的快速通道,成为南北交通主干道之一。
1992年2月10日,新的防汛墙工程开工,外滩开始塑造新的风景线。新的防汛墙岸线向江心外移6-49米,厢体式结构,平均宽度15米,按千年一遇标准加高到6.9米,即使台风、潮汛、大暴雨“三碰头”也万无一失。厢体下部为外滩停车场,上部为观光平台。观光平台全长1820米,临江设34个外挑式弧型观景台。站在平台上,可环望浦江两岸胜景。中山东一路原6车道拓宽为10车道,并在北京东路、南京东路、福州路与外滩交叉口,各建造长45米的人行地道。
这10年中,外滩开始了“洗脸”。“文革”期间,外滩部分大楼的建筑装饰被破坏,正常的管理与维修秩序被打乱。几十年的沧桑,外滩大楼的表面沉积了厚厚一层污垢和风化层。为恢复原貌,加强对建筑的保护,1986年8月对外滩建筑群10万平方米的外墙进行全面清洗。根据花岗岩、汰石子、釉面砖、大理石、泰山砖等10多种不同材质的墙面,采用药水清洗、修复清水墙、斩假石、刷涂料等相应的清洗方法。经过2个月的清洗,外滩建筑恢复了原有的风采,《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称:“上海外滩林立的高楼擦去了沉积数十年的污垢,变得容光焕发。”
这10年中,外滩还开始“上妆”。1989年4月,黄浦区政府决定用灯光来辉映外滩建筑群优美绝伦的风姿,美化外滩夜景,当年国庆前夕亮灯。1991年1月,市政府批准外滩彩灯、大楼泛光照明实行经常性开放制度。外滩建筑物灯光夜景大幅照片,还被布置在重新装饰一新的首都人民大会堂上海厅。
这10年中,黄浦公园“变脸”。1989年黄浦公园园景重新布局,以人民英雄纪念塔和主雕、浮雕为公园构图中心,采用规则的轴线布局,塔下设集散广场,两旁绿化作几何型对称布局,保留原有古树名木。公园正门是一座巨型雕塑“浦江潮”,雕塑后面的紫藤长廊供游人休憩。
1992-2001的10年,中国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的考验,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生活进入小康社会。
这10年中,市场交易逐渐发展,个体经济开始活跃。在上海,粮油票证,这个最体现上海计划经济封闭特点的民生权证,1993年4月被取消了。思想不断解放,下岗再就业,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人们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空间。
这10年中,经济收入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休闲方式的多样,使恋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当年每晚云集成百上千对情侣的外滩“情人墙”,大理石取代了水泥,虽然显得更整洁光鲜,但吸引力已大不如从前。外滩观光平台上,更多的是非上海本地的游客。这两幅照片便是今昔“情人墙”的对比。
这10年中,外滩开始向精致繁华、雍容大度转变:
1993年9月25日,改建后的黄浦公园对外免费开放。中外游人可以沿着外滩观光平台畅通无阻地走进65年前还禁止华人入内的上海第一个公园。这一年的9月28日,陈毅铜像在南京路外滩落成。这个位置,曾立有确定租界司法审判规定的英驻沪领事巴夏礼的铜像。
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黄浦公园内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建成开放。这一年,黄浦区集资200万元建造外滩灯光监控中心,对40多幢大楼泛光照明通过计算机实时遥控,改变了一幢一幢手控开关的落后状况,翌年9月投入使用。
1995年外滩大楼开始置换,恢复金融街功能。7月,中国光大银行作为国内首家金融机构成功置换进中山东一路29号大楼。随后,中外金融机构逐渐入驻外滩老大楼。其中有个小插曲,说明改革开放进程并不平坦:市政府办事机构从中山东一路12号迁出后,原大楼业主汇丰银行欲重返故地,但遭到一些反对意见:当年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地推翻的“三座大山”,难道现在又要请回来?最后,通过抬高租金的方式“谢绝”了汇丰银行,由上海本地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入驻,这才平息了这场争论。
1997年,外滩延安路高架下匝道建成。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下行弯道,却在众多市民和游客口中被称作“亚洲第一弯”。原来,当车在下匝道左转时,车上乘客的视觉会豁然开朗:左边是金色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右边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以及亮晶晶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楼群。这个居高临下的角度,成为欣赏浦江两岸美景的绝佳位置。到此放慢车速,成了众多旅游公司和出租车司机提供额外服务的公开的秘诀。
2002-2008的六年,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迈上新台阶,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上海,科学发展观也指导着外滩振兴的探索实践。
2002年,外滩最北端的外滩源项目开始整体规划。外滩源东面正是吴淞路闸桥。从南北方向看,闸桥似彩虹飞架般与外滩景观连成一体。不过,从东西方向看,它似一把刀,切断了外滩源地区与黄浦公园、黄浦江的景观联系。更让当年的闸桥设计者想不到的是,闸桥北部与四平路接口处成为一个“喇叭口”:四平路是杨浦、虹口连接外滩的唯一南北主干道,交通流量日趋超负荷,进入闸桥的车道有7条,但闸桥桥面的车道仅有4条,进入外滩后车道又放宽至8条,“两头宽,中间窄”的形状,使闸桥成为市区东部南北交通干道的瓶颈。尤其是每天早高峰,虹口区其他主干道的车流都要汇集到四平路过桥,闸桥一时拥堵不堪。同样因城市财力所限退而求其次建成的“亚洲第一弯”,也面临着交通与景观的困扰。
外滩在它的首次综合改造时,主要考虑了城市快速机动交通问题,但留下了外滩公共活动空间局促、舒适性较差、历史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外滩的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和环境亟需改善。按照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城市规划,外滩最终将形成一个CBD(中央商务区)与TBD(商业中心地区)结合的区域,成为一个集聚金融机构总部、豪华酒店、高档餐饮、高档购物场所的“顶级商务区”,最终要把外滩“从传统8小时CBD打造成24小时CBD”。
有了前20年改造外滩的经验与教训,上海人再不会“头疼医头,脚痛治脚”,而是更加注重系统思考、国际眼光、长远规划。2007年5月,上海向全球的设计单位发出邀标书:重新设计外滩交通景观。市领导特别强调,一旦设计方案确定后,希望外滩今后50年不再变动。
为了未来的外滩50年不变,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滩第二次综合改造工程是慎之又慎,尽可能把规划制订得更周全细致,更以行人游客为本,更符合长远发展要求。
这项宏大的第二次改造外滩的计划,凸显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在这两幅初步的规划概念效果图上,吴淞路闸桥不见了,大量汽车将从外滩的地下通道穿越苏州河。地面仅留4条车道供公交车通行与停靠。外滩老建筑前的人行道将加宽,行人可以从地面横穿外滩。防汛墙依然保留,但对外滩滨水区的主要空间组织要素如平台、广场和坡道等进行完善。在外滩北部新建了上海半岛酒店。上海大厦、黄浦公园、外白渡桥连通成一片,绿地、水、铁桥、标志性建筑将组成外滩北部的重要风景。
今天,外滩通道工程正在施工,“亚洲第一弯”拆了,外白渡桥送去大修了,外滩金融集聚带向南延伸……外滩正踏上振兴之路。
站在2008年这个时点,回望160年前,外滩并不是有10条车道的滨江大道;前瞻2年后,外滩地面或许将看不到汽车社会的车水马龙。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8分钟向世界展示了三样东西:自行车、公共汽车和人行道。这是21世纪的城市需要具备的三样东西。21世纪上半叶的外滩,地面有 “乐活”一族的闲庭信步,地下快速穿行着现代车水马龙,东观浩荡奔流的浦江之水,西赏各具神韵的万国建筑。未来的外滩,既是人文的、历史的,也希望是自然的、绿色的。
世界改变我们,我们应把外滩改变得更美好!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