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地基防渗处理
在各类基础工程中,如建筑工程的基坑开挖、边坡、坝基及各类地下工程均可能涉及地下水的控制问题,大量工程实践及工程事故表明,渗流对建筑工程基坑、边坡、坝基及各类地下工程等均有可能造成危害,1998年长江洪灾期间就出现了大堤下地基因渗流导致的管涌危害。因此,为了使各类基础工程、地下工程顺利施工、保证边坡稳定,以及坝基及各类地下工程的长期可靠工作,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置,对地下水渗流进行控制,即地基的防渗处理。
8.2.1 基坑工程防渗处理
当基坑处于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基坑开挖时,由于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因此会出现地下水流入坑内,使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困难,同时坑外地下水位会下降,如进行坑内降水和排水,更会降低坑外地下水位,导致坑外地面不均匀下沉,会使周围建筑物、道路、各类地下管线、地下建筑物发生不均匀下沉、变形而导致受损甚至破坏。其次,由于坑内外的水头差,会导致坑外地下水向坑内渗流,在细粒土如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中有可能造成管涌、流沙等现象。因此,当环境条件不允许坑外地下水位下降,为保证边坡稳定、防止出现管涌、流沙时,需要采取地基防渗措施,阻断坑外地下水向坑内的渗流。
基坑隔水包括侧向隔水帷幕(墙)和封底隔水帷幕,如图8.2-1。常用的侧向隔水帷幕(墙)有地下连续墙、板桩,或采用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搅拌桩或旋喷(定喷、摆喷)桩墙,也可采用冻结法形成隔水墙。当坑底以下不深处存在不透水土层时,应将侧向隔水帷幕(墙)进入不透水层;当不透水层埋藏较深、坑底以下土层渗透性高时,可考虑采用封底隔水帷幕。在软土地区,封底隔水帷幕还可减少挡土桩的变形;基坑深度不大时,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搅拌桩或旋喷(定喷、摆喷)桩墙只要具备足够厚度,还可形成重力式挡土墙,兼隔水与挡土功能。
常用的基坑隔水措施见表8.2-1
方法 | 名 称 | 适用土层 | 适用范围 | 说 明 |
截水墙 | 板 桩 | 所有土层(除漂石地层外,在软的及不太硬的土层中的浅挖方可采用木企口板桩) | 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 | 此法广泛采用,可利用现成设备。安装迅速。钢板桩可作为永久工程的一部分或用后拔出。需用集水井抽水。可用锯末、膨润土、水泥砂浆或类似材料充填锁口,以减少锁口渗漏量 |
泥浆沟槽 | 粉土、砂土、砾石和 卵石 | 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环绕明挖普遍设置挡墙 | 安装迅速。可深入不透水层,如黏土层或软页岩层。不能封住硬的或不平整的基岩面或裸露的砾石 | |
连续排桩 | 所有土层(包括含有孤石的土层) | 深地下室、地下施 工和竖井 | 设计中可考虑作为永久基础的一部分。对圆形挖方最有效。可以楔入岩层。振动及噪音最小。可用于空间受限制地段。可紧靠现有基础施工 | |
地下连续墙 | 所有土层(但穿透孤石较困难,且费用高) | 深地下室、地下施 工和竖井 | 施工迅速。封闭深度可深入不透水层,如黏土层或软页岩层 | |
截水帷幕 | 搅拌桩帷幕 | 软土层、松散砂层 | 地下水丰富,周围 环境需要保护 | 相邻桩之间搭接,可采用一排或多排孔布置 |
高压定(摆、旋)喷帷幕 | 不含孤石、块石的土层 | 地下水丰富,周围环境需要保护 | 保证墙体之间的搭接宽度和墙厚度 | |
高压注浆帷幕 | 孔隙较大的土层 | 地下水丰富,周围环境需要保护 | 布孔间距应保证相邻孔注浆体搭接 | |
冷冻法 | 氨水或盐水冷冻法 | 所有饱和的土和岩石 | 孔隙中的水固冻结而阻渗 | 可以从工作面向外作业。最宜于大范围的长期应用。需要较长时间后才能使处理 |
液氮冷冻法 | 所有饱和的土和岩石 | 孔隙中的水固冻结而阻渗 | 用于必须快速冷冻处,宜于小范围的短期应用。液氮很贵。要求有严格的现场管理。会产生一些地面隆起 |
8.2.2 坝基防渗
在坝基上游面的地基中,平行坝轴线打一排或多排钻孔,用高压注浆等方法将水泥等浆 液压入基岩的裂隙、断层或破碎带中,形成一道隔开屏障。防渗帷幕的深度、厚度及注浆孔距、排距等,应根据坝基地质条件、坝的规模及防渗要求确定。砂砾石层坝基的防渗帷幕,宜设于心墙、斜墙或铺盖之下。
防渗墙止水
当砾石透水层不厚时,可挖出梯形槽回填黏土成为截水槽,如图8.2-2(d)所示。当透水层较厚时,可用板桩、连续的混凝土排桩和混凝土防渗墙等垂直防渗措施截断透水层,如图8.2-2(b)所示。对于防渗要求较高的砂砾坝基,可用相互搭接的大直径钻孔桩穿过透水层,形成一道连续横向防渗墙,如图8.2-2(c)所示。
8.2.3 边坡防渗
在各类边坡中,由于地下水渗流导致滑坡的事例屡见不鲜。地下水在边坡中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区域的渗流会在边坡土体中产生动水压力,增加边坡滑动力矩,同时,地下水还会对边坡岩土体产生软化或泥化作用,降低边坡岩土体的强度。其次,在细粒土如粉质黏。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