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岩土工程师考试模拟练习(3)

2010-09-10 17:50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较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  )。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自流水
   
    2.基础施工中,土层出现流砂现象一般是由(  )引起的。
    A.地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力
    B.地下水的产生的动水压力
    C.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
    D.开挖基坑坡度过陡
   
    3.所谓承压完整井是指(  )
    A.抽水时产生的降落漏斗在隔水顶板范围内,且过滤器底端到达不透水层
    B.抽水时产生的降落漏斗在隔水顶板范围内,但过滤器底端位于含水层中
    C.自由水面位于融水顶板以下,且过滤器底端到达不透水层
    D.抽水时产生的降落漏斗,位于潜水层,但过滤器底端到达不透水层
   
    4.依据达西(Darcy)定律计算地下水运动的流量时,系假定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的(  )成正比。
    A.二次方
    B.一次方
    C.1/2次方
    D.2/3次方
   
    5.非线性渗透定律(A·Chezy)定律,适用于地下水(  )的情况。
    A.运动速度相当快
    B.运动速度相当慢
    C.渗流量相当大
    D.渗流量相当小
   
    6.粘性土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质都与(  )水有关。
    A.吸着
    B.薄膜
    C.毛细管
    D.重力
   
    7.(  )水的密度比普通水大一倍左右,可以抗剪切,但不传递静水压力。
    A.气态
    B.吸着
    C.薄膜
    D.毛细管
   
    8.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或土层,称为(  )
    A.给水层
    B.含水层
    C.透水层
    D.隔水层
   
    9.岩石允许水流通过的能力称为(  )。
    A.给水性
    B.透水性
    C.持水性
    D.容水性
   
    10.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  )。
    A.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B.空隙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C.岩溶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D.包气带水、裂隙水和承压水三大类
   
    11.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地表下
    C.深层地下水
    D.凝结水
   
    12.潜水径流强度的大小与(  )无关。
    A.含水层的透水性
    B.过水断面面积
    C.水力坡度
    D.补给量
   
    13.承压水一般(  )。
    A.容易受气候的影响
    B.容易受气候的影响,但不易被污染
    C.不易受气候的影响,且不易被污染
    D.容易被污染
   
    14.地下水按PH值分类,当PH值(  )时为中性水。
    A.<5.0
    B.5.0一6.4
    C.6.5-8.0
    D.10.0
   
    15.水的硬度是由每升水中(  )离子的含量确定的。当其含量6.0-9.0时为硬水。
    A.钙
    B.镁
    C.钙、镁
    D.钠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