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全评价师考试综合运用辅导资料:坐电梯有八个不要

2010-09-09 08:45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不仅你自己要记牢还要讲给孩子听

  一、不要靠在电梯门上

  危险性:电梯门的开关,是靠一个安全连索装置——“门锁钩”。一旦“门锁钩”因外力影响自动脱开,电梯门会在运行中打开。

  事故案例:2002年6月20日,杭州余杭某大酒店,乘客宋某因疲劳,右手扶墙,左手靠在电梯门上等电梯;他身体向电梯门方向前倾,恰好给电梯门施加了水平方向的外力,导致16楼层门非正常开启,宋某身体重心失去平衡,坠入井道死亡。

  二、不要一开门就往里冲

  危险性:一旦电梯发生开门行梯事故,乘客可能坠落井道。

  事故案例:2002年5月2日17:00,浙江某印染有限公司杂工吴某乘载货电梯从一楼运货到四楼,当他拉着推车从四楼回一楼时,电梯发生开门行梯故障(四楼的电梯外门开着,但电梯厢却在楼上),吴某见电梯门一开,一步跨入,连人带车从四楼坠落至底坑死亡。

  三、超载报警时不要强行挤入

  危险性:每部电梯都有自己的载重负荷,超过负荷将造成电梯不关门,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拽引绳打滑,电梯厢下滑。

  事故案例:2000年,上海某宾馆从一层搬运水泥到地下二层,在电梯超载报警的情况下,搬运工仍将水泥搬入,导致电梯厢突然下滑,直至碰到缓冲器为止,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四、被困电梯不要自行脱困

  危险性:乘客被困时,如贸然通过撬、扒、踢门的方式自行脱困,有可能发生事故。

  事故案例:2007年11月21日10:30,浙江大学医学院某附属医院住院楼一台病床电梯,在一楼上行至二楼中突然停下,5人被困。乘客姜某由于慌张,在明知电梯厢底距二层地面还有1.5米落差的情况下,爬出电梯,结果不慎从井道中坠入地下二层,造成大腿骨折和内脏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五、不要坐明示禁止载人的电梯或升降机

  危险性:这类电梯实际上只是起重设备,不具备载人的基本安全条件,极易造成人员挤压、剪切等伤亡事故。

  事故案例:2007年5月19日9:40,因消防水管破裂,衢州市某医院一载货电梯井道底坑大面积积水。到医院送货的严某不顾严禁载人的警示,在明知电梯浸水的情况下进入;结果电梯在开着门的情况下突然启动,严某被夹在电梯厢与井道壁之间,当场被剪切死亡。

  六、不要在电梯里打闹跳跃

  危险性:这样很容易导致电梯安全装置误动作,发生困人、伤亡事故。

  事故案例:2006年,上海某大学一男生独自乘电梯从15楼下行时,在电梯里猛跳了几下,导致电梯顶上的安全钳电气开关启动,电梯突然停下,这名学生的头部、手臂因惯性撞上电梯厢,重伤。

  七、不要抢门

  危险性:易发生剪切事故

  事故案例:2003年9月1日17:30左右,金华市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电梯发生故障,修理工陈某带了朋友丁某前去维修。陈某在机房搞定电气回路后,到7楼启动电梯;因为是维修,当时7层的电梯门开着,电梯启动时,一直在电梯里的丁某突然跑出来,结果被绊倒,一直被拖到三楼,挤压致死。

  八、不要让孩童单独乘坐

  危险性:儿童单独乘坐电梯,因无法正确操作电梯按钮会导致关在电梯内,特别是在电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营救,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事故案例:2006年金华浦江县某大楼,3个孩子被困电梯整整一晚。在前一天晚六七点钟时,3个孩子在电梯里玩耍,电梯突然发生故障造成停梯,3个孩子因惊吓不知所措,又无法报警,直到第二天早上工作人员上班时才将他们解救。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