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资讯中心 > 建设趣闻 > 正文

上海近45年地面沉降0.29米 高层建筑兴建为诱因

2012-11-21 16:05  自由建筑报道  【  【打印】【我要纠错】

  从2005年~2011年,上海年均地面沉降量从8.4毫米减少到了6.0毫米,减少幅度达29%

  地下水开采、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兴建所发生的深基坑施工排水活动,成为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因。作为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最近45年间地面沉降达0.29米,上海拟通过地方立法防治地面沉降。

  11月20日,《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提交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七次会议一审,《条例(草案)》称,相关部门应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设定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沉降的风险

  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全国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并有扩大趋势。

  此前,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全面推进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面沉降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1921年上海市在水准测量中发现有地面沉降现象,1921年~1965年的45年间,上海市累计沉降量约1.69米。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上海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沉降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甘忠泽在会上介绍,1966年~2011年的45年间,累计沉降量约为0.29米,年平均沉降量保持了逐年减少趋势。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冯经明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从2005年~2011年,上海年均地面沉降量从8.4毫米减少到了6.0毫米,减少幅度达29%.

  虽然地面沉降速率总体上有所减缓,但甘忠泽指出,从近年来的检测情况看,上海市沉降不均匀现象较为突出。

  控制风险

  此前过量抽取地下水是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所产生的大规模深基坑施工排水活动,成为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针对这两大诱因,《条例(草案)》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明确了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并要求确保人工回灌措施的有效落实。冯经明表示,合理开采地下水是控制地面沉降的一个基础性条件,人工回灌也被证明是一种方法简单、技术可行的有效手段。

  上海近年来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2011年上海全市地下水开采总量已经从2005年的7452万立方米,压缩到了1351万立方米,压缩幅度达82%.与此同时,上海自开采地下水100多年来,去年第一次实现回灌量大于开采量。此前上海市水务局也表示,到“十二五”期末,上海力争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回灌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开采、回灌比例达到1∶2。

  《条例(草案)》还明确,将地面沉降易发区内7米以上的深基坑工程纳入危险性评估范围。

  冯经明表示,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市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和防治设施达1000多处。同时根据城市规划特点和地质环境条件,将上海划分为52个分区,委托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按照分区地面沉降控制要求,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提出防治措施和要求。

  为了避免和减少地面沉降对包括轨道交通、高铁等重大市政工程设施造成影响,《条例(草案)》还明确重大市政工程设施沉降监测网需定期与全市地面沉降监测网联测,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应将日常监测数据定期报送规土部门,以便管理部门掌握有关数据信息,采取更好的防治措施。

  根据《上海市地面沉降 “十二五”防治规划》,上海将确保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6毫米以下,重点减少差异地面沉降,缩小年均沉降量超过10毫米的地面沉降区面积。

责任编辑:风信子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