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18:18 自由建筑报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在设计时,承孝相会考虑,不要比邻居家的房子盖得高,如果建筑占用了道路的话,在设计的时候要留出路来,设计出下雨天为过路的人遮风挡雨的地方,不为炫耀而设计出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建筑,一栋好的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雕塑,而是作为一个城市的背景而存在的。
韩国设计师承孝相的建筑事务所“履露斋”,其来源还是中国古书《周易》中这样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书生,十年如一日地侍奉着年迈的父亲,每天早晨,他都穿着一件外套,步行到父亲的住所,等待他起床。当父亲走出来时,书生便连忙把已被自己捂热的外套披在父亲身上。深秋时节,通往父亲房间的那条道路,每天早晨都铺满了露珠,书生的鞋上就布满了露珠。“履露斋”正是指穷书生住的房子。
近日,北京798梯级艺术中心与HIHEY.COM联合举办了名为“地文:印刻在土地上的自然和生活的记录”的承孝相建筑邀请展。在过去的12年,承孝相在北京参与设计了很多建筑项目,如长城脚下的公社会所、朝外SOHO、前门地区保护整治项目等。设计师目睹了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北京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展览举办之际,本报记者就承孝相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3个案例,与其一起探讨“中国需要怎样的建筑”这一问题。
长城脚下的公社: 有“地文”的建筑
就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指纹一样,所有的土地也拥有固有的纹理,部分是自然与岁月留下的痕迹,部分是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的痕迹,这是我们写在土地上的人生记录和故事,土地也是一部宏伟壮观的史书,我们称其为 “地文”。
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之一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是承孝相在中国最满意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过,这一作品的内部在其他设计师的设计下成为一座精品酒店,其华丽的内部装修还是让承孝相感到些许遗憾。承孝相表示,长城脚下的公社最能体现他的尊崇土地本身“地文”的理念,他认为:“土地是有纹理、自然形成的,最特别的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印刻的历史纹理,设计就是挖掘、探索过去的纹理,增加新的纹理,所有建筑设计的解答,其实就存在于土地本身的纹理。”
在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时,承孝相首先想到的并非建筑设计,而是“设计自然”,这片土地之前的地形就是台地,本身有坡度,还被很多白杨树温柔地“包围”。因此,在承孝相的设计图纸上,你几乎分不清这是建筑平面还是园林平面,所有的人工元素都与原有的风景丝丝相扣。在他的“魔法”下,长城脚下的公社最终呈现5个相互关联的体量,并且从北侧的山脉自然延伸下来,建筑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也体现了承孝相的设计理念:建筑都使用的天然材质,如原木、生锈的钢板、灰色混凝土,使整个建筑保持自然的本色。钢板长时间裸露之后会生锈,但锈色在风吹日晒之后,在表面会形成一层保护膜,这和自然界中许多颜色的变化相仿。这就是承孝相在设计中寻找的“地文”——用现在的方式去读懂过去,并且延续到未来。他说:“东方建筑以与自然的对话为原则,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且有意运用到我的设计中。”
承孝相表示,他在每个地方做建筑设计的方式其实都是一样的。“虽然全世界每个地方的土地都不一样,但在设计时,只要真正找到这片土地的‘地文’,做出适合这片土地的设计,建筑的内容就不一样。”
朝外SOHO:有伦理的建筑
建筑本身不属于个人,开发商只是拥有使用权而已,建筑是属于市民、属于社会的,建筑的公共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建筑应当具有的伦理。
承孝相在接手北京朝外SOHO的设计时,这里已经只剩下有限的土地和零星的建筑,在设计之前,承孝相调查了当地的环境、习惯和传统,包括之前的居住情况。“我想在新的设计中找寻以前的记忆,这里以前有很多胡同,我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我的设计中,这块土地要求我这样设计。”他说。
在建成的朝外SOHO中,有宽广的街道,也有类似市场一样的地方,承孝相将这里设计成一个公共社区,外面围起来之后,里面就像一座客家土楼,有很多公共区域。承孝相说:“虽然是一座建筑,但我把它设计成一座城市,我将朝外SOHO称为‘小北京’。” 朝外SOHO一侧是蓝岛商业区,另一侧是CBD区域的绿化地带,承孝相的设计将两个区域连接起来,引入北京胡同的概念,宽窄不同的街道共同构成朝外SOHO的街巷空间。“有些人没有想到要到这里来,但会因为路过,这里有很多遮风挡雨的地方,谁都可以到这里来憩息,这个开放的空间是作为北京的公共地区存在的。”
他认为,设计建筑的人会影响到城市,而城市又会作用于社会。“建筑师并不是艺术家,有些建筑设计师的建筑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艺术感觉,我觉得建筑只是城市的装置而已,而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很多陌生人生活在一起的共同体,建筑本身是让一群陌生人生活得很好的媒介。”
在承孝相看来,亚洲的城市正面临着西化的危险,各个城市都在按照西方的标准设计建筑,忙于建设成西方那样大型的现代化城市,毁坏了固有的整体性。“亚洲的建筑是在自然与建筑、建筑和人类、人类和自然之间建立起来的,如果以西方的美学观点来讨论东方建筑的话,那么就只有瓦屋顶最具东方美。”很多所谓传承传统的方式,只是生硬套用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将明清式屋顶嫁接到西式现代建筑上,这其实并不是创造。在承孝相看来,我们需要保留的是建筑之间的联系、空间,并不是呈现在表面的外形,“传统不是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而是用血液来传递的,体现在精神上。”
前门旧城保护项目: 有记忆的建筑
建筑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形成一段历史,甚至传统。我们要尊重原有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只有不想要未来的人,才会很轻易地忘掉记忆。
说起前门旧城保护项目,承孝相表示,刚接到项目时非常兴奋,因为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找到一种将建筑传统和当代风格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在前门旧城整整走了一天后的承孝相异常兴奋。“就好像到了建筑的空间宝藏一样,在这一平民建筑群里,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建筑的空间组织。每块土地都有各自的性格和印记,就像土地的灵魂已经在我的脑子里了。”按照他的设想,他希望将原有的建筑保留下来,新建的房子也要保留原有的空间组织和体态,根据这片土地的记忆完善建筑,甚至保留原有道路的痕迹,保留每个角落原来的历史,那么重新建立的建筑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会获得这片土地的记忆和历史依据。
不过,承孝相的策划和规划设计最终并没有被采用,这也成为他最遗憾的项目。尽管如此,承孝相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设计理念:“能够根据场地的记忆来设计建筑,保留曾经有过的回忆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建筑应该是能够让我们回忆昔日情景的同时,又能憧憬未来。”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源自于承孝相的“贫者美学”。在贫困的小村庄里,因为贫穷,人们拥有的东西很少,很多地方需要相互分享才能生活下去,这些地方就叫公共领域。他表示,“贫者美学”是为了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的一种建筑主张,它并不是专为贫困的人设定,而是为懂得贫困生活的人建立的一种美学。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