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16:19 自由建筑报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背景
2012年8月,长沙“粮一库”2座苏式粮仓被“误拆”(湖湘地理第136期E08版《长沙“粮一库”10号、11号仓库被掀顶》),在被叫停的施工现场,我们找到了很多刻有“汉阳阜成机制砖瓦”、“华兴德记砖瓦制造”、“hanyang”等字样的残缺瓦片。随行建筑专家刘叔华分析,20世纪50年代,长沙很多重大市政工程均使用了汉阳的机制砖瓦,长沙“粮一库”是保存至今的少数建筑之一。
2012年9月20日上午,长沙“粮一库”10号粮仓旁,拾起一片红色碎瓦,瓦面上“汉阳阜成机制砖瓦”字迹清晰可见。这是些机制平瓦,入手虽重,但光亮如新,建筑专家刘叔华把它们拼在一起,严丝合缝。62年前,正是这些来自汉阳的砖瓦,构筑了眼前的建筑。
材料
直线流畅,弧线自然,“这既是当时的砌墙师傅手艺好,也跟使用的红砖质量过硬有关”
“汉阳的机制砖瓦,是很好的建材”,刘叔华说。武汉在20世纪初开始生产机制砖瓦,“用到了蒸汽动力,轮窑烧制”,生产规模大,品质高。50年代初,长沙本地的砖瓦制造,都还是“人工和泥、做坯,土窑烧制”,生产规模小,做工粗糙。直到50年代末,长沙第一家机械化红砖厂才在长沙城北成立,专门生产标准的粘土实心砖。“现在那儿已变成一家煤气厂。”
“1949年后,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粮食储备基地的风潮”,刘叔华说,虽然当时汉阳机制砖瓦的价格较贵,但粮仓事关重要,“是一项百年大计”。与之相类似的,是50年代初,长沙许多重要的市政建筑,也都用到了汉阳的机制砖瓦。保存至今的有湖南省委1号办公楼(韶山北路1号)省粮食局(苏家巷36号)原中苏友好馆(今口腔医院,五一大道北侧)原省委交际处(今湘江宾馆、中山路48号)原长沙市委政府大楼(今工商银行,五一路)等。
刘叔华曾在省委1号办公楼的清水墙面上看到过汉阳机砖的商标,可惜早几年办公楼维修,墙面贴上了瓷砖。“粮一库”的5栋苏式粮仓,则是保存相对较好的长沙“汉阳造”建筑。
粮仓墙体高大厚实,目测约60公分厚,砌墙时使用了精致的“梅花丁”砌法,“每一块砖都有顺有丁(砖块的长边平行于墙面称顺砖,垂直于墙面称丁砖),上下的砖顺丁交错,施工难度大,对工匠水平要求高,这样砌出来的墙体相比‘一顺一丁’的砌法强度高,建筑经久耐用”。
紧贴粮仓的砖墙抬头望去,墙壁直线流畅,转角弧线自然,经过六十多年,墙壁上各砖块的端头与相邻砖的侧面仍然平整均匀。“这既是当时的砌墙师傅手艺好,也跟使用的红砖质量过硬有关”。
风格
椭圆形的苏式粮仓,“架空”的散装粮储备方法流行了30年
5栋粮仓外观均为椭圆形,在椭圆长轴线两侧的外墙上,都设置了附壁柱,两两相对,共8对。附壁柱从墙根往屋檐收束,分为四个梯级。16根宽1米,与外墙同高的柱子,不仅规范美观,更重要的是加固了墙体,形成了抗推力。因为粮仓内装散装粮时,会对墙体形成一股巨大的由内向外的推力。
刘叔华赞叹,“这种设计既遵循苏式建筑素有的檐部、墙身、勒脚‘三段式’,具有韵律美,又结合了坚固粮仓墙体的功能,非常实用”。
《粮一库库志》是这样记载这些苏式粮仓的:“1950年5月动工兴建”,“由长沙市国营大厦工程公司、私营四达营造厂等五家营建单位担负设计施工任务”,“1951年7月,10栋腰圆形大仓竣工后,接收第一批新粮入库”。
这是粮一库最早的10栋建筑,它们也是当时时兴的“房式仓”,一种“既可以储备散装粮,又可以包装储粮”的粮仓样式,它“架空隔热”的散装粮储备方法,曾是“当年的主要形式”。
“架空”即仓库地板与地面之间有2米左右高度的空间。仓库地板有多个出粮口,用于仓库内粮食出库。架空层既可用于仓库地板防潮,通风散湿、散热,又可以便于仓内粮食的出库,在当时粮食机械出入库作业落后,机械通风技术没有普及,储粮技术比较原始的年代,对确保储备粮的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粮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10栋椭圆形的苏式粮仓,总设计容量为2250万斤,是建国初全国为数不多的万吨粮库。当时保粮方法是人工翻耙、日光照射、火力烘烤等“自然储粮”方式,到上世纪60年代,逐渐有了药剂熏蒸、机械散热等。“以前的工人,就是通过粮仓墙上的观察孔掌握粮食储存情况”。上世纪80年代,低温冷冻等储粮手段应用,各栋苏式粮仓的架空得以放下,又增加了600万斤的容量。
历史
曾占地24万平方米,各式粮仓117栋一直绵延到湘江边
曾经占地广阔,视为地标的“粮一库”,62年后,只剩下了这5栋苏式粮仓。
昔日的“粮一库”到底有多大?据《粮一库库志》记载,自1950年后逐渐扩张的“粮一库”,包括了从伍家岭生活广场以南至芙蓉路唐家巷,建湘路以西至湘江边的大片地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伍家岭一带是长沙城郊,当时选址于此,正因为这里地势平坦,居住人口少,又临湘江和京广线,交通方便,便于进行大型基建。
更重要的一点,根据当时的选址测量数据显示,“粮一库”一带海拔高39.86米,这一数值比现在湘江长沙段的警戒水位还高3.86米。至今,“粮一库”一带还能确保不受洪涝的影响。
根据“粮一库”历年仓房基建表记载,30多年间,库区登记在册的各式粮仓共计117栋,绵延在长沙城北这2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其中,大规模的仓房建设集中在1950-1956年,主要以棚仓、房式仓为主。之后主要是改建棚仓和简易建筑。以苏式粮仓为代表的房式仓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但此时已有占地更少,容量更大的立筒仓出现。
10月16日,长沙开福区金霞路二段的湖南粮食集团,工作人员指着窗外新的粮食仓库库区说:“现在我们储粮都是用浅圆仓,单个仓库的储量达1万吨,相比苏式老粮仓一栋就占地500多平方米,它连苏式粮仓占地面积的一半都不到。”
60多年过去,粮仓和储粮技术更新换代,10栋苏式粮仓只剩下了5栋。建筑专家刘叔华希望剩下的它们,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而不是“一拆了事”。
时间轴
1950年长沙“粮一库”开始建设,范围最大时曾有粮仓117栋。
1991年为修建长沙银盆岭大桥,“粮一库”北部两个粮仓被拆。
2003年库区东部及北部的二十多栋粮仓和厂房被拆。这里现在是天健芙蓉盛世小区。
2005年开福寺路拉通连接湘江大道和芙蓉路,10栋苏式粮仓中段的4栋被拆。
2009年天健芙蓉盛世小区二期工程启动,南部粮仓被拆。
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剩余5栋苏式粮仓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2年8月初开福寺路北面的10号、11号仓被掀顶。
2012年10月13日开福区文管所负责人熊靖安回复记者关于粮一库被“误拆”的询问时说,“目前正在与开发商及湖南粮食集团进行协商”。文物将做修复还是其他处理,至发稿时未有进展。
专家发声
我相信现代设计和老建筑的结合会很有趣
刘叔华(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9年长沙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我就推荐了粮一库这最后的5栋“苏式”粮仓,很值得一看,它们既是上世纪50年代,长沙学习苏式风格的实践,又是武汉、长沙两地砖瓦制造业的写照。无论如何,留住它们是前提。
怎么处理这最后的5栋粮仓?北京798艺术区是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就变成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粮仓的内部空间宽大干净,我认为既可作为文化、展览中心,又可以作为办公场所,只是不适合经营餐饮业。当然,改造的前提首先是解决通风和采光,安装照明线路和通风管道时,不破坏墙体和顶部构架,而是任由这些线路和管道外露,相信现代设计和老建筑的结合将会很有趣。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