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16:17 自由建筑报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有时候,古老的手艺会命悬一线,面临生死考验,一个能以远见卓识激发创造力的人会用激情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威利斯(Bill Willis)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生于美国孟菲斯(Memphis),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了摩洛哥马拉喀什(Marrakech)的西迪贝勒阿巴斯(Sidi Bel Abbes)区(这里位于马拉喀什老城区的中心附近,神圣却又肮脏)。摩洛哥一度几乎遗忘了本土的建筑和设计历史,直到威利斯把全新的目光投向这里,去悦纳伊斯兰社会的庄重肃穆、缤纷的色彩以及古老伊斯兰主题的细微变化之间的反差碰撞。威利斯有许许多多的门徒,他充满活力的洞见对摩洛哥建筑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他选择常住的国家里,现在仍然可以随处捕捉到他的影子。
威利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来到摩洛哥的,之前十年他在四处闯荡。他曾就读于纽约的Stella Adler学校,随后他来到英国,之后又去了罗马,在罗马的西班牙广场(Spanish Steps)附近开过一家红极一时的古玩店。威利斯非常英俊,绿眼睛,头发蓬乱,有点爱尔兰风格。威利斯不到20岁就失去了双亲,他在欧洲旅行时体验了他所能发现的所有享乐,把遗产挥霍一空。之后,他在1966年把自己放逐到摩洛哥丹吉尔(Tangier)。次年春季,他的朋友、新婚的塔利莎(Talitha)和小J.保罗?格蒂(J. Paul Getty Jr.)夫妇从罗马来到摩洛哥,把威利斯带到了马拉喀什──这里对他们三人来说都是处女地。
他们一起探索着这座城市,当年的马拉喀什与如今这个热闹非凡的城市有很大不同。就在几年之前,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刚刚衰落下来,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King Mohammed)重新掌权。这座城市很小,破败不堪──所有东西都在挂牌出售。在老城区拥有旧宅邸和花园大宅的人想要把它们卖掉,换取城郊古利兹(Gueliz)(这块地区是总领事利奥泰(Hubert Lyautey) 40年前规划的)的法式别墅。比起摇摇欲坠的家族宅邸,现代世界的舒适更加诱人,于是往日的中庭和绘有图案的房间渐渐被老鼠、蛇和鸽子侵入。
马拉喀什景色绝美,城市以北有大片棕榈树林,城市以南则是白雪覆盖的大阿特拉斯山(High Atlas)构成的屏障,令三个找地方度假的朋友为之心醉。他们最终在西迪米穆区(Sidi Mimoun)的Palais du Zahir定居下来,这座大宅靠近马拉喀什市南部玫瑰色的城 ,是以约一万美元的价格从一个法国业主手中购买的。威利斯曾在罗马为格蒂夫妇装饰过公寓,于是他承担起了唤醒这座建筑沉睡之美的任务。
初到马拉喀什,威利斯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他在马拉喀什尘土飞扬的小巷中探索着,发掘古老文化的蛛丝马迹,寻觅那些仍掌握中世纪工艺的工匠。其中有一位“maalem”(工艺大师)为这位装饰设计师开启了许多扇大门:他就是霍曼(Houman),霍曼擅长砖工和“tadelakt”(一种与颜料和肥皂混合在一起的釉彩灰泥)工艺,这种常用于蒸汽浴室的釉彩灰泥被威利斯用在摩尔风格的室内装饰中。霍曼还会向威利斯引荐精通其他手艺的能工巧匠,其中包括做“zellige”(釉彩瓷砖马赛克)“gebs”(经过雕刻的白石膏)和“mashrabiya”(用来制作镂空木格屏的精雕细刻的雪松木)的工匠。不是所有工匠都来自当地。许多个世纪以来,蓄着银白胡须、缠着头巾的工匠从非斯(Fez)和梅克内斯(Meknes)来到马拉喀什的古老清真寺和宫殿里做工,向那些眼睛乌黑的年轻人传授技艺。
不久,威利斯读到了加洛蒂(Jean Gallotti)和拉普拉德(Albert Laprade)撰写的《摩洛哥的阿拉伯风格花园和大宅》(Le Jardin et la Maison Arabes au Maroc)一书,这本书写得非常出色,书中呈现了沃热尔(Lucien Vogel)拍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精美的作品,并用素描对其中使用的技法进行了极为精确的描述──比方说,书中标出了构成巨大旭日形“zellige”的每一个微小形状的名称。格蒂夫妇的大宅有四个中庭、古老的女眷居室和饰有绿釉的大花园,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19世纪的宏伟风貌,并带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装饰痕迹。威利斯一面学习新的设计语言,一面施展他的魔力,用自信、精妙和快乐把一切编织在一起。
格蒂夫妇的居所焕发出了生机,维达尔(Gore Vidal)费斯福尔(Marianne Faithful)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鲁斯波利(Dado Ruspoli)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沃里克勋爵(Lord Warwick)和利奇菲尔德勋爵(Lord Lichfield)都曾造访过这座大宅,享受它突然之间的重生。与此同时,还有其他一些人也来到了这座平原之城,威利斯和格蒂夫妇很快就把他们从老城区的幽居吸引到了西迪米穆,吸引他们的不仅是三人的魅力,还有威利斯的装饰艺术所呈现的优雅、智慧和光彩(这很快就成了一段传奇)。最初的访客包括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和贝尔热(Pierre Berg口),他们立即就发现这里有一位禀赋和想象力超常的艺术家。他们后来成为威利斯最稳定忠实、给他最多的支持和最具创造力的客户(同时也是良师益友),圣罗兰和贝尔热对他们位于马若雷尔花园(Jardin Majorelle)周围的领地进行了改造,与威利斯展开了逾40年的合作。
圣罗兰和贝尔热来到马拉喀什后不久便发现了这片破败的天堂一角。画家马若雷尔(Jacques Majorelle)在马拉喀什居住了逾40年,一直到1962年去世。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对装饰设计很感兴趣,但他杰出的才能和激情主要倾注在园艺方面,他在这里营建了一座花园,院内种植的各种棕榈树、竹子和仙人掌蔚为壮观。
圣罗兰和贝尔热起初买下了Dar es Saada,这座疏于维护的简朴的房子紧邻马若雷尔花园,威利斯帮助他们把这儿改造成为带有客房的度假居所──简洁、优雅、时尚而亲切。之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圣罗兰和贝尔热买下了比Dar es Saada大得多的Villa Oasis(是马若雷尔自己的房子),威利斯对原建筑进行了改造和扩充,同时呼应原作的风格,打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安乐殿堂,这里成为圣罗兰和贝尔热的居所(Dar es Saada被改造成了旅馆)。大理石建造的中央大厅内有升高的平台,可供音乐家表演,大厅右侧是令人叫绝的图书室和卧室;左侧是绿色客厅(天花板为绿白相间)蓝色客厅(内有闪着微光的壁炉以及施米德(F.L. Schmied)和蒙韦尔(Boutet de Monvel)的绘画)及一间小餐室(门板上有鲜艳的花朵图案,深猩红色的横梁天花板呈大幅度倾斜);门外有花园,还有一个绿顶亭子好似浮在一池睡莲之上。
摩尔人风格装饰艺术的丰富宝藏被威利斯运用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他会用手中的调色盘调制出出人意料的色彩,有时与周围花园的清新明快相呼应,有时又带着稍显沉郁、神秘和朦胧的基调(让人沉醉的图书室就是这样)。许多人为这种令人惊异的创造贡献了力量,比如进行家具陈设设计的格朗热(Jacques Grange),还有分别从事木工和绘画的马拉喀什人多米尼克(Dominique)和菲尤卡(Filloucat),但带着无限激情和想象、对客户渴望的东西进行诠释的总是威利斯(这些客户比较挑剔,天分极高,与威利斯志趣相投)。这个包含两幢私人大宅和向公众开放的马若雷尔花园的美丽的秘密世界,由花园设计师考克斯(Madison Cox)(他是贝尔热的老朋友,对他们的花园进行了修复)运营的马若雷尔花园基金会(Foundation Jardin Majorelle)把它从绝境中拯救了出来。
威利斯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在自己家里(他的家在老城区一座大宅里,大房间高高的穹顶上绘有壁画,从房间里可俯瞰一片荒凉的墓地),他并没有大量使用大理石和“zellige”。典雅精致的砖艺、“tadelakt”和彩绘木艺彷佛在诉说着建筑是他的私人乐趣。他的屋子里满是古董的碎片和来自原始文化的护身符,营造出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氛围──对访客来说并不太舒适,不过他算得上是个模范主人,会在比多数人晚一些的时候为来客奉上美味佳肴。在马拉喀什设计生涯的早期,威利斯曾在西迪米穆建了一幢精巧绝伦的房子──全部用砖建成,既优雅又结实。沿着新皇宫的西 走,刚过格蒂夫妇的居所(现为莱维(Bernard-Henri L口vy)和他的夫人东巴勒(Arielle Dombasle)所有)便可看到这幢房子,至少从外观上看还是保持着原样。建筑的内部美轮美奂,但愿未来仍能如此。
威利斯对“发展”这个概念不感兴趣。他认为“发展”粗陋而乏味,他更喜欢自己记忆中的城市。因此,随着年岁渐长,他更多地待在家中,听听歌剧,看看网球比赛。禀赋远不及他的建筑师和自诩为设计师的人劫走了他的许多创意,他并不为此难过;摩洛哥有那么多的现代建筑和装饰设计源自他的笔下和头脑,对此他也不愿张扬。时光的流逝和杰克丹尼威士忌(Jack Daniels)让威利斯日渐衰弱,他出门越来越少了。他被安葬在马拉喀什的基督徒墓园里(身旁有旧日的酒友陪伴),几位代表马拉喀什匠人和建筑工同业公会的高贵的摩洛哥人照管着他的安息之所。他们来到这里向他们致敬,纪念他们记忆中这位来自远方、为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