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 14:38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概述
1.1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线××站位于广州市××与××路所在的“T”字路口,埋置于××道路正下方,穿越沿××一路行进的地铁×线。××现路面宽26m,规划路面宽60m,车站所处的地形较平坦,地面高程为9.57~10.61m,车站两侧大部分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车站所在地段地下管线密集,钻孔揭露的岩层自上而下有:人工填土层(Qml4)砂层(Qal+pl3)冲-洪积土层(Qal+pl3)河湖相沉积土层(Qal3)残积土层(Qel)岩石全风化带、岩石强风化带、岩石中等风化带、岩石微风化带。车站总平面图如图1.
1.2×线××站结构现状
×线××站主体结构于19××年×月竣工,车站设计为13m岛式站台、双层三跨结构。车站顶覆土约1.8m,底板埋深约14m.结构构件厚度为顶、底板800mm、中板400mm、侧墙700mm, 公共区中柱为900的钢筋混凝土圆柱。该站采用全包防水,外侧围护结构为1200mm的圆形人工挖孔桩,车站结构仅在站厅层西端南侧预留了与原规划轻轨换乘连接的条件,原设计中未考虑现×线车站。
1.3两地下车站的相互关系
广州地铁×线与地铁×线在××站形成立体交叉,×线的地下三层车站结构穿越×线的地下二层车站结构。当×线穿越既有的地铁×线时,×线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将利用×线既有的地下一、二层车站结构作为×线的地下一、二层,而×线的地下三层则从×线两侧明挖的基坑中由×线站台层下部土体中以暗挖隧道的方式穿过。两地下车站的相互关系如图2和图3.
工程难点
根据×线车站与×线车站的换乘要求,本站×线与×线在××站采用站厅换乘方式,并将×线和×线车站的站厅连成整体。在×线××站设计和施工时,如何保证×线××站的正常运营和结构安全,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重点,也是本工程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线车站的结构型式、受力特点和×线车站底板下的地质情况,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方案进行了综合研究(表1)
(1)方案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线车站的埋深,设计时将节点部分×线的站台层顶板从×线车站底板下紧贴底面通过,节点部分×线结构采用矩形框架结构,施工时采用盖挖法通过。
(2)方案二:节点部分×线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方案一,但为了尽量减少节点部分×线结构施工对×线车站结构的影响,在节点×线结构顶板和×线车站底板之间保留一定厚度的土体,以便于对节点×线结构采用超前长管棚支护,从而保护×线底板,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3)方案三:由于前两个方案的节点部分×线结构均采用矩形框架结构,其受力和变形均不十分有利,进而影响×线车站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因此,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对节点×线结构形式进行了改进,即采用了拱型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三断面形式比其余两种断面形式在结构受力和减小地面及结构底板的下沉方面具有优势;夹土体的存在一方面可减少暗挖隧道开挖引起的×线沉降,另一方面可以使×线站台层的底板和×线二次衬砌承受静水压力,抵消一部分站厅层和站台层的竖向荷载,同时对改善车站结构的受力状态有利。因此选用方案三作为实施方案,其节点结构设计处理也按照此方案进行。
……
详情请下载附件:广州地铁某线岛式站台双层三跨结构施工组织方案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