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首页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治“城市病”或可尝试“小尺度街区”

2012-08-03 16:06 【 】【打印】【我要纠错

  近日,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为珠海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规划的专题讲座。卡尔索普认为,应当把人文尺度概念融入交通规划设计导则,建设步行优先的小尺度街区,创建密集的街道网络,人们住在这样的街区里,靠步行就可以随意通达。他建议在小区周边配套更多的公交线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上述说法很有启示性。大广场、宽马路虽然有气魄,但规划思路仍属于以车为本、以城市为本,还是将城市居住主体——人的需要给忽略了。比如,上班较远,公共交通不够发达时,只能想法开汽车;会造成市民交流的机会减少,人际隔膜感增加。

  再举个例子。拥堵已经成为很多一线城市的通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是限牌、征收拥堵费,就是路段限行,多在“以车为本”上打转。从人本角度出发,比如大力奖励骑自行车的却不多,注重从城市规划和舒缓节奏方面进行宏观改善的就更少了。虽然治堵成本在增加,但拥堵问题解决得并不彻底,宜居、低碳指数和城市人文气息也在降低。

  在污染、拥堵等“城市病”暂时找不到其他有效的短平快路径的大背景下,在思维已走到智慧极致的时候,尝试“小尺度街区”,或能解决诸多难题。

  “小尺度街区”的最大特点是路口多,满眼都是红绿灯,开车很不方便,人们的开车积极性就会降低,从而选择更为快捷和高效的出行方式。如果城市能同时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和出行配套措施,谁还愿意开车呢?卡尔索普说:“如果道路设计合理,大约82%的机动车流量可以由步行来代替。 ”拥堵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居住距离近了,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就多了,不良情绪得到及时释放,城市的人情味、人文气息就会增加。 “小尺度街区”的城市规划让人本意识、民本意识、便民意识得以激活。这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特点——人与城市高度和谐。

  因此,我们不妨在个别地域设置“小尺度街区”试点,说不定会带来发展和规划奇迹。

责任编辑:波波
延伸阅读: 资讯中心 社会资讯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