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1 16:2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一、贝氏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是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美学观的影响,不管是建筑风格上还是建筑理念上,他使中国风刮遍世界。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 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 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 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 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贝氏作品在手法上更关注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为建筑设 计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点。” “我认为城市如同人体,有心有肺,有肠有胃。纽约的中央公园就好比是纽约的肺,苏州园林是苏州的肺;大的马路便是城市的大肠,而小弄堂则是城市的小肠,大 大小小,缺一不可。城市设计与人体是有连带关系的,只是尺度不同而已。”贝氏期望通过精致、抒情和美丽的结合来体现“人性”--这也是贝氏中国风的最主要体现。
二、建筑师和外交家完美结合的产物--卢浮宫内的玻璃金字塔
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世界三宝”维纳斯雕 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闻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时期,年久失修的卢浮宫早已破败不堪,偌大的展厅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复杂的结构更是 让游客晕头转向,它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馆。改造卢浮宫迫在眉睫。
1983年,密特朗钦点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这一决定,顿时让优越感 极强的法国人目瞪口呆。当时,密特朗邀请了世界上15位博物馆馆长,结果有13位都推荐了同一个人,他就是刚完成了华盛顿艺术馆东馆而在美国声名大噪的贝聿铭。这是法国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这位总统钦定的人选,立刻引来艺术上自视甚高的法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艺术之都巴黎不欢迎一位美籍华人来修复他们的珍宝馆。面对反对浪潮,贝聿铭打出了历史牌,他说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贝聿铭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设计图,它的核心是在U型的卢浮宫中庭“拿破仑庭”兴建玻璃金字塔型入口。方案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对浪潮,许多法国民众高呼: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有官员更讥讽它为“一颗寒碜的钻石”。
调查显示,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贝聿铭也因此被卷入到政治权力的争夺旋涡中。他回忆说,当时他的翻译甚至被吓得心慌意乱,浑身发抖;当他要为自己的方案辩护时,她几乎无法完整地完成翻译。当时的贝聿铭面临着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
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贝聿铭也始终保持了从容不迫的自信。他深入民众,耐心解释自己的金字 塔;他在电视上展开游说:“巴黎应该是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他拜会蓬皮杜夫人,并以“艺术必须富有现代精神”说服了她,让她和一群名流从反对者 转变为支持者。在政治纷争中,他甚至让密特朗的一位主要政敌--巴黎市长希拉克变成了自己的同盟。贝聿铭先诚恳的和这位政坛强人探讨巴黎城市规划,谈论艺术和中国的艺术品。最后他说:“开放卢浮宫就意味着开放巴黎。希拉克最终在记者面前公开表示:自己支持金字塔方案,但有一个要求:贝聿铭必须先在卢浮宫中竖起同样大小的实体模型,接受公众的检验。最终,总计六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第一台挖掘机开动的时候,贝聿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他的规划中,改建计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让财政部从卢浮宫侧翼搬出,让卢浮宫恢复为完整的U型,通过金字塔连结开放给游人,但财政部的头头们并不愿意撤出这个世界上最豪华的办公场所。
最终是媒体的报道发挥了作用,财政部撤出了卢浮宫。经过4年的施工,1988年3月,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最高荣誉勋章。
如今曾经遭到强烈反对的金字塔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法国人的骄傲,“寒碜的钻石”变成了“璀璨的宝石”。一度,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甚至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贝氏说:无法找到任何一种新建筑,能够和被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而通体透明 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而且,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仅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可以衬托卢浮宫的庄 重与威严,它还能够跟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另外金字塔形可在视线上尽可能不影响主体建筑。
加入现代气息浓厚的玻璃金字塔,让这座八个多世纪的古老巴洛克式宫殿迎来复兴,成就了贝聿铭 一生最大的荣耀。他在古典主义建筑中融入自己一贯提倡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为建筑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而他在卢浮宫修复工程中体现出来的坚韧、策略和外交 手段,更是让世人充分领会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三、生态建筑--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 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收藏了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 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 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 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第一,良好的馆舍位置。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 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 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第二,独特的建筑风格。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作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 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 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结语
贝聿铭说:要使一种东西持续地散发光彩,就必须汲取到它的精髓,否则就只是一种潮流,稍纵即逝。
在各种各样的潮流中,贝氏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不为不为人们接受而修改甚 至放弃,“别人接受不接受得了并不重要,重要的自己能接受”。正是凭着这种坚持,贝氏建筑遍布全球;正是凭着这种坚持,贝氏作品以其独有的特色屹立于世; 正是凭着这种坚持,贝氏使建筑的中国风吹遍了全世界。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