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时,外筒柱子截面设计成下列哪种截面为( )最好?
A.圆形截面
B.正方形截面
C.矩形截面,长边平行外墙放置
D.矩形截面,短边平行外墙放置
提示:设计钢筋混凝土框筒时,外筒柱子一般不宜采用圆形或正方形柱,因为加大框筒壁厚对受力和刚度的效果远不如加大柱宽。框筒系空间整体受力,主要内力沿框架平面内分布,因此框筒宜采用扁宽矩形柱,柱的长边位于框架平面内。
答案:C
2.非地震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端部设置暗柱的要求,下列何者是正确的( )?
A.当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时需要设置
B.应设暗柱,且截面尺寸取1.5t2(t为腹板厚度)
C.应设暗柱,且截面尺寸取2t2
D.可不设暗柱
提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6.13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4.6条。
答案:D
3.在水平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的计算简图,应采用下列何种假定( )?
A.板柱刚接
B.板柱铰接
C.板柱弹性固接
D.板厚时板柱刚接,否则铰接
提示:只有刚接才能抗侧力。
答案:A
4.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非地震区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为( )m.
A.80
B.100
C.140
D.160
提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4.2.2-1.
答案:C
5.一幢七层单身宿舍,平面为12m×52m,建设场地位于8度设防区,拟采用框架结构,此时采用下列各种框架形式中的哪一种比较合适( )?
A.主要承重框架纵向布置,横向采用连系梁
B.主要承重框架横向布置,纵向采用连系梁
C.主要承重框架纵横两向布置
D.无梁式框架结构(无梁楼盖,取板带作为框架梁)
提示: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必须两个方向都有抗侧力的框架。
答案:C
6.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应( )。
A.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B.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C.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D.不致倒塌
提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2001)中第1.0.1条,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答案:A
7.下列关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总体布置方面的叙述,何者是不适宜的( )?
I多跨厂房采用等高厂房;Ⅱ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预应力混凝土屋架;Ⅲ厂房采用预制腹杆工字形柱;Ⅳ多跨厂房采用嵌砌式砌体围护墙
A.I、Ⅱ
B.Ⅲ
C.Ⅲ、Ⅳ
D.Ⅳ
8.下列哪一种地段属于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
A.稳定岩石地基的地段
B.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
C.中密的砾砂、粗砂地基地段
D.平坦开阔的中硬土地基地段
提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1条表4.1.1,题中给出的A、C、D项均属对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B项属于不利地段。
答案:B
9.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除提供常规的土层名称、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等以外,尚提供分层土的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类别。根据上述内容,以下对场地的识别,何者是正确的( )?
I.分层土的剪切波速(单位为m/s)越小、说明土层越密实坚硬;Ⅱ。覆盖层越薄,震害效应越大;Ⅲ。场地类别为I类,说明土层密实坚硬;Ⅳ,场地类别为Ⅳ类,场地震害效应大
A.I、Ⅱ
B.I
C.Ⅲ、Ⅳ
D.Ⅱ
提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3土层剪切波速(m/s)越小,场地土越软弱;根据表4.1.6,覆盖层越薄,场地土越坚硬,因而震害效应越小;根据表4.1.6,当场地类别为工类时,说明土层密实坚硬,当场地为Ⅳ类时,震害效应大。因此,题中I、Ⅱ项为错误Ⅲ、Ⅳ项为正确。
答案:C
10.在设计一个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中,有的设计人员在绘制施工图时,任意增加计算和构造所需的钢筋面积,认为“这样更安全”。但是下列各条中,哪一条会由于增加了钢筋面积反而可能使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 )?
A.增加柱子的纵向钢筋面积
B.增加柱子的箍筋面积
C.增加柱子核心区的箍筋面积
D.增加梁的箍筋面积
提示:在设计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中,如果任意增加柱子的纵向钢筋面积,可能反而使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
答案:A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