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低碳经济催生建筑节能

2010-10-08 12:00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近一时期,世界一些地区的天气持续高烧,当电视画面中不断传来不同区域的人们纷纷跳进水中纳凉的镜头时,人们不仅要问:地球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一边是持续高温一边又是水灾泛滥·这样有悖常规的气候背后隐藏着什么·持续下去又将会怎样·在这种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生存挑战前,国家近年来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经济已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要跟着喊喊口号就能应付过去的,而是必须要脚踏实地落到实处,由被动响应到主动出击,真正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去,惟有这样,才有可能维护好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还好,在这方面,我们已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好消息。

  住宅产业化政策应运而生

  日前,从金隅集团传来消息,北京市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落户金隅,这表明在创新、集约、循环、绿色、低碳的科学发展道路下,北京市的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已进入了有效的实施阶段。据了解,我国建筑节能从1986年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算起,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成绩显而易见,但与目前应对气候变暖的形势、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及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相比,则存在明显的差距,现存的大量老旧建筑仍然处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状态,新建建筑也未能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要求。

  而据测算,目前城市30%土地用于住宅建设,32%的水资源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建立在资源消耗过大的基础之上的,这既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等自然资源占有率低的基本国情和严峻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正面向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大步迈进。然而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随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越来越面临能源资源匮乏和环境承载力透支等严重威胁,过去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到了必须转变的关键时刻。为此,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规划委等八个政府部门2010年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降低建筑损耗。

  《意见》指出,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住宅建设发展的趋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以建设“人文住宅、科技住宅、绿色住宅”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实现北京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2011年,为住宅产业化试点期,3年内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10万、50万和100万平方米。从成熟和适用的预制部品入手,综合运用外墙、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预制部品,采用装修一次到位,推进先进部品、技术、工艺等的整合。2012年至2013年,为住宅产业化推广期。2012年和2013年,产业化住宅项目比例分别达到7%和10%.

  降低建筑损耗企业率先担当

  金隅作为北京市属国有大型产业集团,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征程中屡次成功转型、不断实现跨越。此次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北京金隅集团“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正如其董事长蒋卫平所言,“是对金隅集团半个多世纪以来为首都城市建设努力付出的充分肯定。”下一步,金隅集团将以其核心产业链为依托,发挥好“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与管理”四大产业板块的协同优势,全力打造好具有北京自主品牌的住宅产业化基地。同时有效利用金隅整体上市后的国际直接融资平台,在大力度推进北京住宅产业化建设的同时,倾力将金隅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住宅产业化集团。

  我们相信,随着住宅产业化的不断深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已成为可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交通)领域的耗能和碳排放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和挖潜的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格外关注、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推动建筑领域节能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延伸阅读:建筑节能 催生 经济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