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7 17:5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三、吐蕃时期的建筑材料
吐蕃时期建筑所用之材料既带有高原地理环境的特征,也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其中受汉族地区建筑材料的影响最深。唐朝时由中原官吏进入吐蕃,大致有三条路线;(1)经由青海进入吐蕃,如文成公主就是沿此路进藏的(2)经云南进入吐蕃;(3)经四川进入吐蕃。经四川入藏是一条很古老的通道,唐时四川是吐蕃进兵中原的军事要道,又四川是唐蕃接壤地之一,吐蕃此时正处于上升时期与周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又很相近,汉族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从这些地方向藏地是很自然的。不过在建筑材料方面,从四川等邻近汉族地区吸收的不一定是当时最新技术的产品,而是与吐蕃时期的发展速度相近,四川是自汉以来保留古代建筑物最多的地区之一,其结构材料和朴实强劲的艺术风貌和西藏风格相近。例如:
(一)某些结构特征中所反映的早期汉地风格。
①外墙承重,墙体用石块或土坯砌成,石墙用小片或泥填缝,墙脚用“隔碱”。
②纵向排列杂架,土(石)木架混合承重。
③双柱的使用;桑耶寺乌孜大殿三界铜殿的佛殿和经堂之间,相接的两个构架实用各自的柱子,这种不使一根柱子同时承担两个方向不同、或不属于同一间房子构架的做法,见于咸阳发掘的秦宫建筑遗址(33)及汉“辟雍”遗址中。
(二)汉式斗拱在西藏建筑中的采用。
西藏建筑中最早出现斗拱的时间尚不能断定,目前在藏式建筑中采用古老形式使用斗拱的做法普遍。在大昭寺于萨迦时期扩建的主殿佛堂前一斗三升斗拱和大型叉手,大昭寺主殿三层腰檐下,排列整齐的挑梁式出跳斗拱,布达拉宫下护法神殿前挑阳台的斗拱,布达拉宫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西园门中的不对称斗拱。这些斗拱虽然都出现在萨迦时期以后,他们的形制很古老,很有特点;大多是在墙上伸出挑梁式出跳上用斗拱。形制灵活多样,可以是单层,也可是三层或二层。
(三)砖瓦的运用。
在拉萨市政协文史资料组《大昭寺实述略》中提到:“近年在主殿维修时,看到了红砖和蓝砖,质地坚硬,工艺精致。”西藏建筑设计院实测砖的尺寸为34×21×6厘米,是西藏出现最早的砖,另外我们也在桑耶寺见到一些砖和瓦,根据史书记载,桑耶寺的砖和瓦主用红、黑、绿塔和王纪拉康,皆烧制于吐蕃时期,现在我们也能看到红、黑、绿三种颜色的砖,其形制有方形、长方形、梯形、子母口形四种,大小型号也不一致,砖面一般都有文字,皆古藏文,其文字的内容都是表示该砖所在的方位和编号,如“内”“外”“1”“2”等。
瓦的形制有板瓦,简瓦两种,其大小也有几种不同的型号,皆施绿釉,釉薄而富光泽,瓦面一般都有藏文火印,内容多为地名菩萨名,瓦内有非常细致的布纹,反映了吐蕃时期建筑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对汉地文化的吸收。总起来看,我们可以初步看出吐蕃时期建筑艺术很多,但我们仍能大致的感受到藏民族在古代文明处于上升时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生动强健的艺术创造力以及文化艺术风格上的兼收并蓄,丰富多样的特点。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