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 17:07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
联合国《21世纪议程》在当今世界能源和资源紧张、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前提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战略框架内,如何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可取代传统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清洁能源;如何通过新的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等,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清洁生产的概念在这种前提下被广泛地推广开来,它围绕着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和手段。
建筑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常常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如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被占用、森林被砍伐、矿产资源被消耗,同时在建筑的过程中伴随着其它环境污染,如噪声、粉尘、挥发性气体、辐射、水资源被污染等。如何解决上述这些环境问题,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居室内部环境的舒适性和对外部环境的优美要求,必然成为新的课题,绿色建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在设计、建造、材料使用上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指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它是利用现有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建筑物,在城市、郊区和农村都是可以实现的。绿色建筑利用生态原理向人们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达到减少投资、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主旨
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使用上应该符合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要求。
3.1 材料建筑
在建筑材料方面,绿色建筑呼吁采用绿色建材,这种“绿色”体现在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有益。如慎重利用热带森林木材,使用对人体无害、可循环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类在追求居室内部环境舒适性的时候,采用了很多新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从视觉上满足了人们美化居室的要求,但却对人体存在一定危害,如花岗石衰变会产生氡气,人在高浓度的氡气环境中有致癌的危险;木材类复合板的生产多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胶粘剂,它们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致癌物质游离甲醛;涂料所用成膜助剂主要是毒性较大的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丁醚,二乙二醇和苯甲醇等,油性涂料中的氯化物溶液或芳香类碳氢化合物以及塑料制品中使用的铅类热稳定剂等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在建筑建设和装修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上述材料,而使用不含或含有这些物质较少的绿色建筑材料,即“绿色建材”。
3.2 建筑功能
绿色建筑不但要有完善的居室功能,而且还应具备隔热、密封、遮阳等功能。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出功能的完整性、布局的合理性、使用的舒适性,在功能上不应低于传统建筑。
3.3 自然资源与能源的有效利用
绿色建筑应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如利用地热资源、太阳能、自然通风、自然光、水利和植物等,尽量少使用空调,这样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又减少了因氟立昂的排放和产生的热量对大气的污染。在能源方面,应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控制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废料和家庭废料。
3.4 保证建筑的宜人性
绿色建筑要保证人们健康舒适的环境,如高质量的声环境、空气环境和热环境,以及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和视觉景观。
3.5 适应生活方式和需要的变化
设计应保护和复兴历史,表现出地方特色。绿色建筑应与当地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经济条件、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相协调和统一,适应城市气候的变化,控制空气污染,合理处理废弃物等。
3.6 保护生态系统
绿色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建设中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7 经济上可以承受
绿色建筑作为公众消费,在经济上人们可承受才有利于其推广和普及。因此,绿色建筑在造价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价格不能定得过高。
中国的很多传统民居都具有以上绿色建筑所具有的特点,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干阑建筑竹楼、西北地区的穴居建筑窑洞都属于最朴素的绿色建筑。尽管它们在装饰或其它方面有欠缺,如竹楼不隔声、窑洞采光差,但它们无论在对气候的适应上、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上,还是在建筑材料的环保方面都为我们理解绿色建筑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四、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绿色建筑也将呈现出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利用。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资源的重复利用(美国)、有的注重于建筑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性(加拿大)、有的注重节能(日本)。尽管如此,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绿色建筑有着诸多的共同点:①建筑的规模化。目前推广绿色建筑有限,因为它不仅是物质技术的推广,更重要的是一种认识和观念上的推广,而观念的改变往往比较困难,过程较长。一旦绿色建筑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将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②较高的建筑质量。未来的绿色建筑应满足环保要求,仅建筑质量方面就必须达到可靠、耐久、安全、符合有关建筑设计规范的使用要求。③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这是绿色建筑“绿色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资源将被大量利用,并达到建筑的力学和美学要求,大量采用风能与太阳能,循环利用水资源。④建筑与绿化。未来绿色建筑的绿色化不仅指室内的景观绿色,还包括室外的景观生态绿色,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更适宜人类居住。⑤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我国每年的建筑量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对绿色建筑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国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绿色建筑的标准及其技术评估体系,使绿色建筑产业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它强调建筑设计与生态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是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绿色建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也是我国建筑业的必由之路。
文章由中国科技论文网为您分享,本论文网专业从事发表建筑论文业务!
参考文献:
[1]杨永杰。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28~250。
[2]柳孝图。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3。
[3]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6~327。
[4]霍建。创建绿色社区倡导绿色生活[J].绿色辽宁,2003,3∶1~2。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