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岩土工程师复习指导:桥梁工程施工方法

2010-09-17 09:21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桥梁工程施工方法

  1、基坑开挖的几种情况:

1)无支护加固坑壁的基坑开挖

2)用挡板支护坑壁的基坑开挖

3)用砼加固坑壁的基坑。

2、围堰的类型:土石围堰、板桩围堰、钢套箱围堰、双壁钢围堰。

  3、基坑排水的方法:集水坑排水法,井点排水法,帷幕法。

  4、地基加固方法:换填法、桩体挤密法、强夯法、顶压法、振冲法、粉体喷射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化学液体加固法。

5、正循环回旋钻:适用于黏性土、粉砂、细、中、粗砂、含少量砂砾石、卵石(含量少于20%)的土、软岩;孔径80-250cm,孔深30-100m

6、反循环回旋钻:适用于黏性土、砂类土、含少量砂砾石、卵石(含量少于20%,粒径小于钻杆直径2/3的土),孔径为80-300cm,孔深对于真空泵10的黏性土或膨胀土,对不同土质泥浆相对密度也不同。

  钻孔桩成孔应等泥浆输到孔内一定数量后,方可开始钻孔。

  反循环钻进时,必须注意连续补充泥浆,维持护筒内应有水头,避免坍塌。

  钻孔应连续进行,不得间断,每进2-3m应检查孔径、竖直度。

  终孔检查合格后,应迅速清孔,清孔的方法有抽浆法、换浆法(用于正循环)、淘渣法,清孔后的泥浆性能指标、沉渣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清孔排渣,都必须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坍孔。

  成孔检查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即可尽心钢筋笼的吊装工作。钢筋笼必须安放牢固。

  混凝土灌注中的导管在使用前要进行闭水试验。

  承台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1)基坑开挖坡度以保证边坡的稳定为原则,加固坑壁的措施有:挡板支撑、砼护壁、钢板桩、锚杆支护、地下连续墙。

2)在设置模板前应按前述做好承台底的处理,破除桩头,调整桩顶钢筋,做好喇叭口。

  支架施工中施工预拱度确定应考虑的因素:

  (1)卸架后上部结构本身及荷载一半所产生的竖向挠度;

  (2)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挠度;

  (3)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压缩挠度;

  (4)支架基底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

  (5)由砼收缩及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挠度。

  支架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地基处理:形式有地基换填压实、砼条形基础、桩基础加砼横梁。

  (2)支架应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预压,以收集支架、地基变形数据,作为设置预拱度的依据。

  在支架法施工中预应力筋、砼浇注张拉及压浆应注意的事项: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要通过计算确定,计算应考虑孔道曲线长,锚夹具长度,千斤顶长度及外露工作长度等因素,预应力筋的切割宜用砂轮锯切割。

  砼浇注速度要确保下层砼初凝前覆盖上层砼,一般为防止桥墩与支架发生沉降差而导致墩顶处梁体砼产生裂缝,应自跨中向两边墩台连续浇筑。对于锚下砼及预应力管道下的砼振动要特别仔细,保证砼密实,由于该处钢筋密、空隙小,振动棒一般要选用小直径的。在张拉作业前,必须对千斤顶、油泵进行配套标定,箱梁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即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钢束的实际伸长量进行校核。张拉顺序按图纸要求进行,无明确规定时按分段、分批、对称的原则进行张拉。每个孔道压浆到最大压力后,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压浆应使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使排水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

延伸阅读:基坑 桥梁 排水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