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3 10:36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 级强烈地震,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市(基督城)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遭到大面积破坏,两人受重伤,没有人员死亡。而今年1月初,海地发生里氏7.3 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 万,8 名中国维和官兵也在地震中牺牲。
地震级别相差无几,但人员伤亡情况却天差地别。无怪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感叹:“实在是太幸运了!”
睡觉时间反而伤亡少
运气的眷顾固然重要,地震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低、地震类型不属于直下型、地震发生在凌晨等自然因素以及新西兰的防震减灾教育普及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等因素,也是“零死亡”的重要原因。另外,新西兰在建筑领域的先进抗震技术是创造“零死亡”奇迹的关键所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地震发生在凌晨4 点35 分,正是人们在家中熟睡的时候,按常理应该是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的时间。但在新西兰,为何这个时间却成了减少人员伤亡的有利因素?
去过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人都知道,该市除了市中心中央商务区有一些林立的办公楼和商铺多为泥砖结构之外,绝大多数居民都住在郊区低矮的房院里,这些房屋多为木制结构。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建筑物多是市中心的高楼,但也只是墙面坍塌而已,主体结构并没有被破坏。而郊区的民房大多只是出现了一些裂缝,未曾见到整个房子轰然倒下把人压在废墟里的场景。受重伤的两人一个是被倒塌的烟囱击中,一个是被掉落的玻璃划伤。
新西兰当局认为,如果地震发生在工作时间或者休闲娱乐时间,人们集中在市中心活动,则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伤亡。
安全的木结构房屋
高大建筑物没有出现整体坍塌,主要归功于先进的抗震技术了。自上世纪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起,新西兰就在其建筑设计中纳入大量的抗震元素,如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及桥梁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用一种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这种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新西兰的低层和多层居民住房则多采用轻型木结构建筑。木结构的房屋在抗震方面有太多的优势:首先是重量轻,在地震中吸收的地震力小;其次,平衡性优于其他结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而楼板和墙体体系形成的类似于箱形的空间结构更使得各构件之间能相互作用,即使受强力作用,整体结构也不会散架;此外,木结构韧性大,有很强的弹力恢复性,当受到瞬间连续冲击时,主体结构即使与地基发生错位也不至于崩塌。
这种木结构建筑在1987 年新西兰南岛里氏6.7 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新西兰还有一种说法:“地震时在室内也安全。”
杜绝“豆腐渣”工程
其实,新西兰的防震技术并不难掌握,更重要的是,新西兰的建筑设计标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环节中的每一处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很少出现“豆腐渣”工程。新西兰建筑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在强震发生时,设计方和建设方必须能做到,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在新西兰,每一栋商业或住宅建筑都须经当地地方议会批准并且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规范执行。尽管这种严格的管理标准通常会使得建筑审查耗时过长,而且成本不菲,并因此而屡遭批评,但是强震下的“零死亡”作证:这样的费时费力费钱是绝对值得的,因为它挽救了生命。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