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我国建筑形式演变与发展趋势

2010-09-26 17:44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建筑师们摆脱以往的思想束缚,不断探索适应新的创作手法与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建筑的材料、设计思想、设计风格和理念进行研究,发现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第一阶段:1978一1981年,在建筑创作上,建筑师针对此前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功能主义”建筑形式进行了批判,重新拾起了五十年代的复古主义“民族形式”。同时,在研究总结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后,中国建筑师初步运用了正确的现代建筑理论来指导建筑创作,从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第二阶段:1982一1984年,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建筑形式突破了民族性的束缚,开始形成体现现代建筑理论的新风格。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建筑形式中,以间才生效,其目的就是为标准规范的变动留出时间,同时为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应用单位熟悉了解《技术公告》、做好相关培训提供准备时间。由于公告中涉及许多产品,这些产品有的被限禁了,有关产品生产企业就可在限禁生效日期之前这段时间内尽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或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于尚无国家标准的推广新技术,建设部也会对制定相关标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加大(技术公告》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宣传阵地,通过网络发布、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让社会各界了解《技术公告》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促使相关单位按照《技术公告》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建设行业科技进步水平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两个《技术公告》对科技支撑建设事业不同时期发展重点的研究 “十五”首次发布《技术公告》,其背景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建筑工程类型及质量性能要求、建造方式、管理手段、维护使用方法发生了许多变化。工程的节能、节水、节地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三节一治”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发展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使我国建设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十分活跃。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因此当时面对的是如何强化技术发展导向,积极引导建设行业新技术的健康发展,提高建设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十五”《技术公告》内容分为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工程勘察测量、住宅产业化,建筑节能、新型建材与施工以及电子政务与信息化等七个方面,共计208项技术。其中推广技术157项,限用技术31项,禁用技术20项。推广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尚无国家发布标准的新技术新产品;另一类是已有国家标准但尚未广泛使用仍需大力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十一五”再次发布《技术公告》,其背景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战略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因此“十一五”《技术公告》,体现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和引领建设事业发展工作中,更加重视采用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注重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社会发展科技问题,注重城乡区域统筹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科技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对建设事业技术发展的导向。公告的技术内容覆盖了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节地与地下空间利用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城镇环境友好技术、新农村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新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及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城市公共交通技术等9个重点推广技术领域,共计395项技术,其中推广应用技术326项,限制使用技术37项,禁止使用技术32项。

延伸阅读:发展 建筑 演变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