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 18:02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诗文传神好理解,而建筑传神亦同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饱经离乱播迁之苦以及男人多出外谋生的客家人,更具有“圆”的文化心态。客家民居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人重团圆,期望团圆、美满、幸福。喜爱圆的物象,推崇圆的格局,彰显了客家人的心灵。在生活中客家人十分重视八月十五———团圆节,除夕———团圆夜。“团圆”已超出物象而具有抽象的和睦同心之意。客家民居建筑恰当地表述了创造中形与神的关系。
独特的客家文化是中国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杰出的亚文化,研读客家文化,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其对美的认识。实际上,客观地反映了中原儒学文化—南方山地文化—全球四海文化的客家文化展现给世人时,也就同时构筑起了其美学思想的丰碑。客家民系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规律的认识,对生活行为和方式的求真构成了其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客家人特别侧重于从实际的角度去审视“美”,因此客家建筑的美又与真紧密相关。客家建筑最多的是围楼,围楼的建筑形式呈圆柱形。而“圆”则具有形象美和意识美,因此,客家的建筑活动纳入了审美领域。人们把客家的土楼、方楼、圆楼、角楼、围龙屋……统称为“客家围”,这些客家民居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外国学者称其是“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日本建筑师称其是“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美国间谍则认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巨大火箭发射场。围楼是客家人来到南方初期的一种居民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在广东数量是最多的。客家民居是我国五大民居之一,是最富造型魅力的建筑。宏伟、别致。圆中圆、方中圆、圆中方,蕴涵了阴阳八卦、三才五行,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以及无尽的想象和创造。无论圆楼还是围楼,都是客家人外圆内方人格的体现。
建筑不是砖瓦灰石等物无情无绪的堆砌,其中自有深蕴。建筑也在诉说,在歌唱,其中充满情感。它与“诗情”、“画意”不同之处,只在于采取了建筑语言。“建筑意”可区别为“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两个层次:前者指一切蕴含着情意的建筑物象,后者指与前者紧密相关,并由前者上升而成的一种审美境界。如果说,意象只是形成意境的载体、前提条件或元件,意境则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其结果将派生出前者本身所没有的、远远大于它们相加之和的东西,而产生出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具有含蓄无垠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一方面,建筑传客观物象之神。所谓体物传神,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传达出它们的内在神韵。从古至今,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人们对圆的认同、欣赏、赞颂不断深化。这源于圆的吉祥、如意的内在神韵。另一方面,超出意象之韵。即物有尽而意无穷,在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其境界比内在神韵又高出一个层次。在客家文化中,“圆”的烙印较其他民系更深刻,更持久。因为在长期颠沛流离的逆境中生存、发展,他们更希望合家团圆。圆建筑不露“寂寞”与“悲凉”,而其中对“圆”的渴望,则蕴含了客家先民寂寞、悲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的归宿。在建筑创作上刻意体现了民系意识、地方主义。客家民居获得了最大的思维空间,充满了时空意韵。
古希腊毕德格拉斯美学学派将美视为“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来看待,这种追求各个部位对称、和谐统一,则是建筑美学想。客家民居建筑还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对称美是形式美的美学法则之一。人的形体是对称的,许多动物、物体都表现出对称的形态。这是因为“对称”能给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及健康的美感,若不对称则给人以不愉快的印象。这反映了人们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要求。从实际出发的审视角度,中轴线对称的平面结构体现了对称的格局。追求单纯明快、最大限度的完满是客家建筑形式美的突出特点,使建筑思想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种概括的完美给后世许多启迪。
客家民居将相关建筑要素有机组合,创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东方建筑,按照阴阳对立等原则把不同层面进行整合,使建筑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完美协调地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和谐统一美。寻求从内容到形式、从局部到全局、从现象到本质的全方位关照,这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最大特点之一──“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同一──是分不开的,二者皆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体现。这种把零碎的建筑智慧构建成完美的科学体系,是更高层次的美学思维理论的产物。
出神入化、变化无穷的客家民居建筑令人赞叹不已。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客家民居建筑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其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客家人善于在现实的变化中发现规律,从而把握居住建筑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建筑适时适地的变化美客家人具有团结、友爱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因此,客家重视建筑的积极作用,强调有“为”而作,充分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充分发挥其多项功能,目的在于达到安居乐业的功效。
在山水之间,客家人营造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建构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无雕琢者称自然。而“天工”者,必有加工者的创造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建筑基本上是空间造型艺术,它又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建筑是人的生活环境,环境气氛是建筑美感的基础,当我们置身于建筑之中,随着空间序列的展开才能领略其全貌。在豁然感受到的美或丑中,有时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很难寻到答案,而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理解,则变得容易简单。“美是一种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而传统风水学则是通过特殊方式对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进行研究的学问,因此,传统风水学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学。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研究。汉族信赖“风水”,而从中原南下移居他乡的客家人为祈求住宅的安全与宗族的平安,尤其热衷“风水”。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建筑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体现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天人合一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迪人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这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思想,表现在客家先民利用山坡、丘陵建成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前有鱼塘,后有花坛,内有厅堂的天井布局,适合自然、清新的美学标准,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客家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清新”的中国特色的客家园林民居建筑是美的极致。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