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交通工程 > 正文

对我国推行生态公路建设的认识(2)

2010-09-21 14:52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高速公路的绿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与大自然相融合。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动态设计与合理周期

  道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设计阶段,它融贯于道路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的始终。随着时间和沿线环境的变迁,道路的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建立“动态设计”的概念。尤其在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和隧道设计时,运用先进的空间设计技术,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需随时间、空间的推移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及技术经济比较,才能设计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高速公路。

  好的公路设计基于准确完整的地形、地质资料,而准确完整的地形、地质资料必须有合理的工期予以保证,合理的设计周期是设计、建设生态公路的必要条件。

  3.5公路环境工程技术

  在很长时间内,在保护环境和发展运输经济这两者之间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界,而科技进步是走出这种两难境界的根本出路。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现今社会里,只有加快科技的进步,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化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考虑拟建公路周围的环境的敏感性,选择周围环境敏感性最小或是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优的路线方案是路线方案比较和优化的目的。

  鉴于公路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地质工程、公路工程、水土工程、植物生态、现代空间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因此,鼓励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培养公路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开展高等级公路环境保护与恢复新技术应用研究,无疑将推动公路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3.6环境与景观设计深度不足

  设计思想落后、陈旧、内容贫乏、深度不足、层次不高是我国部分地区高速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存在的通病。

  设计深度不足亦反映在多方面,即使是绿化与栽植这一环境与景观设计的最基本内容,其设计深度也不能令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各方面满意。

  对建设及管理者而言,绿化栽植设计在选用树种、草种时,不仅应考虑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植物的寿命及固土能力等因素,还应更多地考虑其运营后养护、管理的经济性和便利性,而植物选择恰恰是工程设计最为薄弱的环节,需要设计者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项目所在地区气象、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一般来说,绿化植物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特别是优先考虑那些体现地方风格的特色植物,同时注重抗冲性强、绿期长、生长旺盛、覆盖度大的种类;对西北干旱地区尚应考虑植物的耐贫瘠和耐干旱性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对沿海及滨海地区应考虑植物的耐碱性及耐盐性。

  对于高等级公路而言,绿化栽植不仅要求能发挥视线诱导、线形预告、遮光、缓和冲击等增进安全方面的功能作用,而且期望其能够起到遮蔽、调和景观及展示景观改善方面的效果。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物则应从防止坡面冲蚀和坡面溜塌的角度加以选择,选择的植物根系、匍匐茎能够束缚土壤颗粒,使土壤不易流失,植物的生长使边坡土壤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缓和雨滴的冲击,减少径流量和降低流速的目的。

  总言之,高等级公路的环境保护设计应从更高层次要求,公路应能够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区域生态保护、大气净化、防止全球温暖化等宏观环境保护的作用。换言之,路域环境保护应对区域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4.结束语

  我国提出“生态公路”的概念,并提出建设“生态公路”的基本策略,是因为:只有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公路,才能保证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公路建设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相信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解决好这一新课题,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生态公路 公路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