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文苑漫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5-02-02 14:59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其重要标志体现在:耕地被大量征用,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并急剧地涌入城市;城市建设急功近利,盲目性很大;城市规划缺少理性支撑,破坏了人文环境;城市缺少系统防灾规划,安全防范水准不高。

自1992年“可持续发展”这个词被引入中国后,人们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21世纪是提高城市品位的时候了,建设者们将为缔造更美好的城市而重新编写城市规划,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这类规划设计的核心。城市是人类为自身发展而创造的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一个人工环境,这种环境将对人类的生活、工作、行为与观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和谐

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不应仅被视作一项技术专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建设发展所涉及的具体因素,都应参与其中。发展中的每一种个体环境和现象都是城市整体之中和谐的组成部分。比如,城市与历史的关系,市民的民俗与文化,气候多方位的影响,工业与农业的互动机制等。城市应融于清新的自然之中,市民将生活在树木花鸟之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应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2.以人为本

几百年来,街道作为城市的骨干脉络,使人在城市区域中定位。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占统治地位的现代建筑学按照功能将城市分割为交通区、住宅、工作区、商业区等。近些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老化及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高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又专门将城市分割成教育区、养老社区、卫星城区等。我们无法否认这类社区划分的积极意义和部分合理性,但它们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卫星城变成纯粹人在晚上睡觉的地方,年轻人为了去市中心工作和娱乐而疲于路途。而一些托老社区则因独立于社会和公众而缺少生活的气息等。因此21世纪的城市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具有群居的特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交流、感染和帮助。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应为市民的生活、出行、娱乐、交往提供一种最便捷、最实用、最有效的规划模式。总之,城市建设应从一门专业技术变成一种可任由市民去理解、感知、参与的社会理念。

3.城市发展规模

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5年的29%,截至2000年,全国已有城市600多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有200多个。

城市化的发生是与工业化、现代化和生产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可以发展生产力,并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城市比一般城市具有更显著的集聚效应,这主要来自于物质条件好和文明素质高两个方面。物质条件包括:广泛的工业生产协作,方便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灵敏的信息传递,充足的能源供应,繁荣的商业、金融贸易业和其他服务行业,顺畅的物资流通,齐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容。文明素质则主要指人的素质,由于大城市具有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而拥有并不断产生出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这些物和人的优势因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恩格斯所说的100倍的集聚效应,因而城市化是人类历史所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当前几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城市化的进程还会继续加快,这是当代中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lala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