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建筑美学的特征

2015-04-13 12:00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  【打印】【我要纠错】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之美在于其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尽管他不间断地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示着如画般的意境,然而仅以视觉冲击,他还无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觉。“凤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笛”表现其声:“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表现其味:“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又体现了他的尺度,更不用说“幽闭以独处,登高以畅怀”表达的情绪了。中国建筑之美包罗万象:竹影婆娑,风舞幽篁,菏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等等。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

  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美学标准则是统一的,正如当时的中央集权,几乎动员了全部当时的建筑手段共同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而有气魄;中国园林蕴含着道家思想,极力效法自然,极度自由,变化多端。而古希腊在哲学与艺术等等的一切知识,都是在追求永恒的完美,所以在精神层次上他们追求灵性的完美,在自然界中他们则追求一种永恒的形象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美是一元的。

  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

  建筑之美在于其是情理交织的。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从曾经相互抵触,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的阶段。

  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

  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

  就相我们上面谈到的重复性,如果间隔永远一成不变,获得的韵律感有一致性而形成的统一的局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恒常的统一的原则,我们会同样在统一的重复中寻求些许的变化,这种统一中的变化,除了减少单调乏味的可能性外,经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愉悦。统一和变化之间的取舍与拿捏,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虽然我们都希望统一中有变化,而变化中求统一的口诀和法则,但实际创作的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统一会导致乏味,太过变化却引起混乱。

  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责任编辑:tufangss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