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16:42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是现代主义风行的时候,现代建筑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一方面在50~6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对建筑和建筑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初在西欧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新一代的建筑师要求修正和突破20年代现代主义,导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1959年停止活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要求建筑形象更有表现力,他们不再遵从“形式随从功能”,“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信条。他们提出建筑可以而且应该有超越功能和技术的考虑,可以而且应当施用装饰,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历史上的建筑手法和样式,现代建筑也应该具有地方现代建筑特色等。
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50年代西方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建筑师E.D.斯通和M.雅马萨基(山崎实)为代表的典雅主义(formalism),又称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以及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brutalism)。有强调在建筑中运用和表现高技术的“高技术倾向”(high-tech),强调建筑造型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筑(humanism)和具有地方民间建筑特色的“地方化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此外,还有许多次要的流派,诸如“反直角派”(antirectangle)“新自由派”(neo-liberty)、“雕塑派”(sculpturalism)、“感性主义”(sensationlism)以及“怪异建筑派”(fantastic architecture),其中一些流派存在时间短暂。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