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空间句法:构形与建筑学

2015-04-13 11:38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  【打印】【我要纠错】

  1、构形的含义

  构形(configura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轮廓由其各部分或元素配置决定的外形”(据美国传统辞典)。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关系系统,且其中每一关系都决定于其他所有的关系。”(Hillier,1996,35)所以,改变系统中一个元素的构形,就会改变很多其他元素,很可能是其他所有元素的构形属性;继而使整个系统的构形发生变化。

  构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有形的物质形态,甚至是语言等非物质形态,当我们将其作为关系系统看待时,都会发现其构形的存在。

  2、房屋的构形本性

  在《空间是部机器》一书中,希列尔从建筑学在理论层面的深刻思考中,揭示了空间的构形本质。作者不同意“房屋最初是个庇护所”的观点,认为这是用简单的功能解释掩盖了内在的本质。作者指出,房屋是对建造前的现存环境在实体和空间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人来说是复杂的,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功能性”的影响,即遮蔽和保护,更重要的还有逻辑和类别上的。它蕴涵着本质上是逻辑的“关系”的概念,即出现了“内部”和“外部”,其间的关系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暗示、补充和不可分割的。

  同时,这种内、外界限在逻辑上的区别具有复杂的社会学意义。它不仅产生了物质上的分离,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分离的领域——被保护起来的空间——只认同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他们在此拥有特定的权利。是这种关系综合体的逻辑性,导致了房屋在社会上的差别,并因此房屋第一次开始反映和干预到社会关系。房屋正是通过其形态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的这种本质联系,才由物质对象转化为社会和文化对象。希列尔指出,房屋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居于其物质功能之上的重要社会意义:

  (1)将空间完善为某些可操作的社会模式,以产生和抑制一些社会认可的——既而是规范性的——碰面和回避的模式;

  (2)将实体形态完善为表达文化和艺术认同的模式。即使最初级的房屋也体现为这两种二元性,即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和物质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当实体和空间完善为某种模式,即我们所说的构形时,这样才产生社会文化功能。

  “空间的关系配置源于头脑的排序能力和空间秩序之间的某处,社会的关系正是内在地通过这种方式,才在空间中得以领会。这样,如在形体中一样,我们在空间中也发现了房屋的物质本性和更加完善的构形本性之间的分离,虽然前者已显示初步的关系特征,但与后者相联系的是精神和社会体验,而不是物质和个人体验。从简单空间到空间构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外显通向理解的过程”(Hillier,1996,26)。总之,构形是房屋与生俱来的属性,也是连接物质属性与社会文化属性的中介。

  3、建筑学理论应基于对构形的表述

  人们无须有意识的思考就可以认知构形,但却不知如何描述它。这种构形的无意识性不仅局限于建筑学,“似乎贯穿于所有使用法则系统,并以社会的方式来运转的领域”。例如,语言的概念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思考着的字词及其表达的对象,另一种是我们思考所运用的句法和语义规则,后者来支配如何让字词的配置产生意义。我们思考着的字词就像事物本身,是有意识层面的。而我们思考所运用的隐藏结构,则具有构形法则的本性,它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是下意识层面的。(Hillier,1996,40)

  传统村落通过构形来传递文化和社会本性,就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来完成的。这是文化的自为,是对文化的空间和实体形态的复制,而并未有意识地理解建成环境的文化关系。“只有当形体和空间的构形不是当作无意识的规则来遵循,而是提升到有意识思考的层面,并借此成为创造性关注对象的一部分时,建筑学才开始建立。”(Hillier,1996,45)

  希列尔指出,建筑学理论存在的最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重规范,而轻分析”。很明显,在寻求指导设计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建筑。因此希列尔提出,建筑学理论要寻求创造一种技术,以帮助系统论述本难以言说的空间形态的构形。这种对构形的表述是建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空间句法的重要贡献和在操作层面的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tufangss
延伸阅读:构形 建筑学 建筑设计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