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2 09:02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1)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城市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资源,尊重并强调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到规整的宫殿式皇家园林,再到面向人民大众的以公园为主的现在城市绿地,园林的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密切发展的过程,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妙极自然”的过程,是伴随城市化发展和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德国古典哲学家和美学家黑格尔说:“园林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环境。”随着人类环境的扩展,纯自然环境的减少,将环境加以人工提炼改造,创建出胜于自然(以人的欣赏角度而言)的生活空间,将成为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
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指以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种植和覆盖的用地。建设绿地的行为称绿化。林学、农学、园艺学和园林学等都是与绿化相关的学科而各有其本门研究的范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要着眼于园林城市建设。说绿就是美是不全面的。园林不仅是绿,还有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
园林绿化的内容和形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园林的内容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将会出现许多新风格的园林类型。如集文化、旅游、商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标志性城市广场;集“三高”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风景园;具有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城郊化居住,污染少,低密度建筑,空间分布合理,配套完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社区等等。
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植物造景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景观为主。因为植物变化丰富,景观优美,是具有生命的画面,且投资少;并且能较好地满足游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植物造景方面在西方发展国家中有许多优秀的例子值得学习和借鉴。我国目前也开始重视植物造景,许多地方积极营造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旅游区、设计植物群落、把自然风景引入室内,提高植物造景的比重等。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身处现代社会中的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他们渴望在喧嚣的闹市中,能有一个让人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放松身心的环境,所以现代园林不应是只供欣赏、只可远观的艺术品,而要把人的需要作为首要的设计思想,为人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优雅的休闲环境。在园林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审美心理,体现人文关怀,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天人合一,达到园林绿化的最高境界。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景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在城市景观的多个要素方面,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我们常常会惊叹于桃花源般中国乡村布局之美,而实际上它们多半是在居民和场所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创造性的设计。也就是说,设计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园林设计要尊重场所文化,即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知识。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精神的。它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做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以著名的岐江公园为例:中山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忙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来看,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来看,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以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设计师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大大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是把旧船厂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开发,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但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离。所以,设计者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了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话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及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体现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废弃的钢材用作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自然美的象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红盒子”,都在以历史的身影反映一种现代化的气质。
因此,强调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园林景观必将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思潮的主流。
(4)变化统一原则
变化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既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是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同样,一个城市只有达到各景观要素协调统一,富有变化,才能体现出整体的健康与美。
例如在校园设计中,设计分区不同,有教学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等,不同的分区在设计过程中要各具特色突出重点,但是在多样的变化中不能抛弃统一的原则,应当有统一的文脉,突出校园特色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中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