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木结构建筑前景

2015-04-01 15:38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  【打印】【我要纠错】

  林改为木结构住宅的恢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环顾周边世界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欧美先进国家用木材盖房已有百年的历史。这些国家的木材资源不减反增。加拿大政府规定,砍一棵树要种植10棵苗。以欧洲为例,每年新增510,000公顷林地,而每年的砍伐量仅占森林资源成长量的64%.欧洲每年成长3.46亿立方米木材,几乎达到每秒长出一栋木结构房屋的用量。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生产。

  中国以前也是森林大国,也曾用木材盖住宅。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森林资源渐渐减少。近些年我国政府意识到,森林对气候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禁止林木的乱砍滥伐,退耕还林,鼓励造林。特别是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使山区、林区乃至整个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毫无疑义这项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将为我国中长期木结构建筑的恢复、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如果下决心全力推进木结构住宅的建设,中国的森林不会减少,反而会呈加速度增加。

  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悄然兴起

  近10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对木结构房屋的需求开始增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外国机构的工作人员进入中国,他们对木结构房屋的需求也刺激了木结构住宅建设的发展。北美的轻型木结构住宅体系的引进,由于该技术体系具备节能、保温、隔音、环保、抗震、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居住舒适、造型美观、建造工期短等优点,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喜欢上了木结构住宅。

  在我国的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方,最早涉足木结构的是轻型木结构别墅。2009年,中国的轻型木结构由民用小别墅发展到办公楼、饭店、会所等公用建筑工程。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青岛、成都、鄂尔多斯等地区已经成功建造了一批高质量的轻型木结构住宅小区。我国从事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施工队伍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家施工企业。

  针对木结构悄然兴起的现状,中国政府也逐渐开始重视轻型木结构住宅体系的消化与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多次组织有关的专家认证会,到国外进行专向考察和学习。为了规范木结构设计、建造和市场管理,国家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进行木结构技术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相继颁布了《木结构设计规范》、《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标准图集《木结构住宅》等法规,《木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正在编写中。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也相继开始对木结构住宅体系进行研究。

  节能减排呼唤现代木结构住宅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负荷。钢结构和木结构占的比例很小,大概分别为5%和1%左右,建筑用的最多的就是混凝土、钢筋和砖这样的传统建材。中国迫切需要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型建筑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节能减排优势的木结构重新受到关注。

  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每个地区和行业共同努力。建材和建筑行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大户,两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能源消耗的40%以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占到国家总排放的40%以上,二者的节能减排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与加拿大有关方面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建设部门将一同探寻适应宜中国建筑、国际需要的现代木结构体系,并开展项目试点、编制技术规范、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工作,发展并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北京故宫是世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山西应县木塔是现存最高最古的木塔,丽江古城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原貌特色……可以远溯至3500年前的中国木结构建筑,拥有诸多蜚声中外的璀璨精华;而此刻也许是迎来其复兴的关口。相信未来城市不应再是灰色的“钢筋水泥森林”,而能为居民提供一片会呼吸的“生态森林”。

责任编辑:tufangss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