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8 08:45 建设工程教育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通胀下高铁何去何从:
1、通胀下高速铁路是否应该追加投资 高速铁路带来的宏观收益不言而喻,但在通胀下它是否应该继续追加投资呢?在理想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通常伴随的是失业率的下降。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失业率依旧很高,一旦出现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步上升的情况,那就表明中国经济有出现“滞涨”的风险。 建立高铁网络能有效地减少经济圈内部流动成本,扩大聚集效应,使得城市之间形成互补性,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还能带动沿线中小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市场需求,如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它们可以向劳动力和工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周边城市转移,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为缓和中国经济的“滞涨”起到一定作用。所以继续发展高速铁路,增加高铁投资是有必要的。
2、通货膨胀下高速铁路陷入的困境 诚然,宏观收益不能掩盖高速铁路衍生出的争议问题,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物价飞涨,人们如何能快速地接受刚出台不久的高位票价。高速铁路票价之所以昂贵,其包含的因素很多,需要考虑高技术含量带来的高昂造价成本,带给人们的舒适环境和优质服务以及城市之间转换速度提升之快感。还有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降低社会成本而增加的铁路建设成本,当然还包括高速铁路的后期维护成本这一大头。因此,收入首先被用来弥补这个高成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他车次的减少和高百分比增长的票价,一定会引来一阵叫嚣。在沪宁高铁开通快半年之际,我们针对高铁票价进行了民意调查。有将近3/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铁现在的票价太贵,比过去的动车组列车票价平均增长了近58%.“被高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大家都在期待着降价。 供给曲线由于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而平移。政府加大投资建设高铁的力度,在相对状况下,供给曲线不会平移。 需求曲线由于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变动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动而平移。在通胀下,消费者收入相对下降,对价格的承受力降低。也就是相同价格水平下,需求量会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虽然消费者对高铁的快速、舒适度都很满意,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需求量,但由于其价格与消费者对高铁的预期相差很远,仍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综上所述,在通胀的影响下,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需求—供给曲线形成新的平衡点,均衡价格下降,因此消费者会要求降价。 但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需要20年收回高铁的成本。而在经济通货膨胀很严重的现在,收回同样的成本需要30年。降价使得高铁资金回收的速度雪上加霜。如果仅考虑通胀问题,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选择降低高铁票价,忽略成本回收,那等通胀率恢复到正常水平,成本回收这个最主要问题又将凸显。所以在通胀下,我们只有通过其他途径增加需求量,扩大内需来消除降价的影响。
3、如何缓解通货膨胀给高铁带来的压力 我们从需求曲线影响因素: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变动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四个方面考虑。 在收入政策方面,建立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迫在眉睫,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人们或许就会相对认为高速铁路的票价并不是那么昂贵,为了节约时间成本等,他们就更愿意选择高速铁路。 从消费者偏好来看,高铁提供的环境和服务都是一流的,正如前面所说,消费者对高铁的快速、舒适度都很满意,会相应提高需求量。 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来看,可以考虑将其他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票价抬高。因为对于铁道部门来说,有些车次票价历来都是偏低的,可以改善其列车环境,包括硬软件设施,缩小与高铁的差距,从而提高其价位。这方面铁道部门已相继采取措施,例如T7785,原本的新空调硬座换成了二等软座,票价随即上涨约44%. 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变动来看,只有在消费者认为支付高票价能够获得同等的收益时,他们才会乘坐高速铁路。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必须提高高速铁路的软实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让乘客在短暂的旅途中消除疲惫,让消费者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4、结 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高铁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大势所趋,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加大对高铁的建设力度,并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高铁的软实力,才能在通胀下让高速铁路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