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工程技术 > 正文

建筑给水管道的布置

2014-07-26 08:27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  【打印】【我要纠错】

  【学员问题】建筑给水管道的布置?

  【解答】1、满足最佳水力条件的要求

  给水管道的布置应力求短而直。

  引入管从配水平衡或供水可靠考虑,宜布置在用水水量最大处或不允许间断供水处。当建筑物用水点分布比较均匀时,应在建筑物中央部分接入,以缩短管道向不利配水点的输水长度,减少管道的水压损失。

  室内给水管网宜采用枝状布置,单向供水;对于不允许间断供水的建筑,应从室外环状管网不同侧设两条或两条以上引入管,在室内连成环状或贯通枝状双向供水。

  2、力求美观与合理维护检修

  管道应尽量沿墙、梁、柱呈直线敷设。

  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建筑物,给水管道可在管槽、管井、管沟及吊顶内暗设。

  为便于检修,管井应每层设检修门。暗设地顶棚或管槽内的管道,在阀门、仪表附件等处应留有检修门。管道井当需要进入检修时,其通道宽度不宜小于0.6m.

  室内管道安装位置应有足够的空间以利拆换附件。

  给水横管宜有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给水引入管应有不小于0.003的坡度坡向室外给水管网或坡向阀门井、水表井,以便检修时排放存水。

  给水立管应布置在用水量最大的卫生器具附近,并靠墙角布置,少占建筑空间。

  走廓顶的管道不宜单层满布,宜分层布于两侧,以便维修。

  3、应保证生产及使用安全

  给水管道的位置,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交通运输和建筑物的使用。

  不得布置在遇水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和产品的上面,并应尽量避免在生产设备上面通过。

  不宜穿过商店的橱窗、民用建筑的壁橱及木装修等,更不得穿过配电间。

  对不允许断水的建筑物,给水引入管应设置两条,在室内连成环状或贯通枝状以双向供水。

  每条引入管上均应设置水表和逆止阀;对设置两根引入管的建筑物,应从室外环网的不同侧引入,如不能满足,且又不允许间断供水时,应采取下列保证安全供水措施之一。

  ①设贮水池、贮水箱或增设第二水源。

  ②有条件时,利用循环给水系统。

  ③由环网的同侧引入,但两根引入管应保持一定距离。每根引入管上应设水表和逆止阀,并在接点间的室外给水管道上设置闸阀。

  给水管道穿过地下室或地下建筑物外墙处时,应采取防水措施。

  给水管道外表面如可能结露,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要求,采取防结露措施。

  管道布线时应尽量避免减少穿越结构剪力墙。

  4、应有利于避免损坏与污染

  给水埋地管道应避免布置在可能承受重物压坏处。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给水管道不得敷设在排水沟、烟道和风道内,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否则应当采取建筑隔断措施。

  建筑物内给水管与排水管平行埋设或交叉埋设时,管外壁的最小允许距离应分别为0.5m和0.15m,且在交叉埋设时,给水管宜布置在排水管上面。

  给水管道穿楼板、承重墙或基础处应预留孔洞。管道通过楼板时,应设套管,套管顶端宜高出地面且小于50㎜.

  给水管道穿过承重墙或基础处应预留孔洞,且管顶上部净空不得小于建筑物的沉降量,一般不小于0.1m.

  给水管不宜敷设在可能结冰的房间内,否则应采取防冻措施。

  通过铁路或地下构筑物下面的给水管,宜敷设在套管内。

  给水管不宜穿过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如:

  ①螺纹弯头法:丝扣弯头法,建筑物的沉降由螺纹弯头的旋转补偿,适用于小管径的管道。

  ②软性接头法:用橡胶软管或金属波纹连接沉降缝、伸缩缝两边的管道。

  ③活动支架法:沉降缝两侧的支架使用管道能垂直位移而不能水平位移,以适应沉降伸缩的变化。

  给水管道宜敷设在排水管、冷冻管的上面,热水管、蒸气管的下面,给水管不宜与输送易燃、可燃有害的液体或气体管道同沟敷设。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责任编辑:tracy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