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7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辅导:生态现状评价

2017-07-07 16:15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生态现状评价是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判别轻重缓急,明确主要问题及其根源的过程。生态现状评价一般须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标准并釆用科学的方法作出。

  1.生态现状评价要求

  在区域生态基本特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的生态现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评价,评价应釆用文字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图件制作应遵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J 19—2011)附录B的规定。

  (1)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2)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2.生态现状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的信息,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例如早期的生态系统评价就是着眼于某些野生生物物种或自然区的保护价值,指出某个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现状,有哪些外界(自然的、人为的)压力,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保护措施建议。现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管理也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从社会一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两类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由于影响因子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目前,生态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釆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由于不同程度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此对生态影响评价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的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的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生态现状评价方法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J 19-2011)推荐的方法,如列表清单、图形叠置、生态机理分析、指数与综合指数、类比分析、系统分析、生物多样性评价、海洋及水生生物资源影响评价等。生态评价中的方法选用,应根据评价问题的层次特点、结构复杂性、评价目的和要求等因素决定。

  3.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列表清单法适合于规模较小,工程简单的项目。

  (1)方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生态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2)应用。

  ①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②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③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本文是建设工程教育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建设工程教育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嘿哈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