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13:54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具体要求,我省负责四川省雅安地区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两个多月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的总要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场指挥部的直接指导下,克难攻坚,连续奋战,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湖北人民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充分体现了我省广大建设工作者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根据建设部《关于做好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我省援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雅安市下辖七县一区也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汉源县成为重灾区,死亡25人,老县城80%的建筑物受损,成为立体废墟。5月中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首期下达我省为雅安市、德阳市援建过渡安置房6万套任务(其中雅安市4万套,德阳市2万套,后又增加2.5万套任务)。 随着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快速推进,建设部于6月15日对我省援建任务作了相应调整,明确我省为雅安地区援建安置房2.2万套,要求第一期6月25日前完成1万套,第二期8月10日前完成1.2万套,同时要优先考虑学校、医院和其它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7月16日,建设部下达最终计划:我省援建过渡安置房的总任务为2.8667万套,总建筑面积为558484.75 m2(临时住房按20.5m2折算为1套,学校、诊所和其它配套设施按17.5 m2折算为1套),其中临时住房18937套、学校7674套、诊疗所448套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公用卫生间、公用厨房以及商品零售点)1608套。
雅安位于四川西南,山高路远,地处偏僻,施工环境、作业条件、运输保障都面临诸多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指挥,省直有关部门和武汉市快速行动,严密组织,300多名各类干部和4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顽强拼搏,连续奋战,援建过渡安置房生产、运输、安装任务已按要求提前超额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特事特办,始终把援建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
为四川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是党中央、国务院下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目标同向,齐心协力地推进援建工作。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援建工作坚强有力的领导。5月20日,建设部电视电话会议下达为四川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任务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先后3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要求举全省之力,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将过渡安置房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省政府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援建指挥部,建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落实了安置房生产启动资金和经费筹措方案,明确了省建设厅在安置房援建中的组织协调责任,同时给生产企业和有关部门下达“军令状”,确保安置房援建任务的完成。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先后3次深入生产厂家调研,督办生产。省政府领导还要求武钢先期供应4万吨安置房所需的彩钢板,确保安置房材料供应。省委书记罗清泉还专程到省建设厅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生产、运输中的实际问题;副省长田承忠亲自给武汉市、孝感市领导写信,要求全力抓好安置房的援建工作。援建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安置房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援建中的重大问题。在援建工作的关键阶段,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明波、副省长张岱梨、田承忠等领导都先后亲临汉源灾区视察指导援建工作,亲切慰问前方援建人员。副省长田承忠始终牵挂安置房建设,先后两次深入灾区一线调研,亲自与武汉、成都铁路局协调,专程赴建设部汇报工作,一直坚持每天和援建前指保持联系,给援建工作及时有力的指导。
二是省直部门密切协同,确保援建工作合力推进。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各司其责,积极行动。省物价局组织人员对安置房生产材料和运输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及时出台了过渡安置房材料价格干预措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派出人员驻厂监督生产质量;省经委、省交通厅负责协调过渡安置房的生产和运输保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对承担生产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努力降低企业负担;省财政厅负责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省审计厅负责援建工作资金的审计工作;省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省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还抽派专职人员进驻抗震救灾一线,为安置房的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保障。
三是武汉市勇挑重担,在援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援建任务中,武汉市具体负责安置房的生产、铁路运输和安装工作。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成立市援建指挥部,组织市政府、市建委、经委、交委领导和技术骨干现场指挥。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常务副市长袁善腊还多次深入生产企业或援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为我省全面完成援建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安置房建设中期,高考用房告急,武汉市组织施工企业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于6月23日全部搭建完成雅安地区204间高考教室,确保了当地高考用房的需要。为确保灾区孩子8月1日按时开学,搭建学校活动板房是武汉市承担的第二期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援建任务。这些学校大都建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最低的也有800多米,山高路险,材料主要靠人工搬运上山,加上场地小,安装施工极为不便,他们主动克服困难,组织了3500余人的安装队伍突击施工,于7月25日前搭建了81所、34154平方米学校活动板房,圆满完成了二期教学用房安装任务,建设质量、速度受到建设部领导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是省建设厅全力以赴,努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中,省建设厅主要负责公路转运、水电安装、验收移交和总体组织协调工作。省建设厅党组迅速行动,召开厅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厅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会议和全省建委主任座谈会,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及时成立了前方、后方援建指挥部,设立了6个工作专班,明确了责任目标,集中主要力量和骨干投入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党组书记、厅长杨晓波,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占世良负责前后方的统一协调指挥,党组成员、副厅长欧永光、杨世元先后担任四川汉源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徐武建任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对施工现场各项工作进行协调指挥。厅机关和厅直单位全力以赴,把援建工作作为建设部门行政执行力的实际检验,作为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的重要实践,作为提高建设系统战斗力的充分展示,将援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并化为自觉行动。全省建设系统先后派出300多名干部参加援建工作,很多同志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援建工作一线。
(二)坚持不等不靠,主动破解难题
板房设计、材料生产、产品运输、现场安装等各个环节都面临不少的制约因素,我们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解决好各种问题。为保证几万套安置房的材料供应,我们同时组织了13家企业进行生产。为防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上出现大的差异,在设计、生产环节,我们经多方论证,组织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经审查机构审查把关,省建设厅审查备案,将13家生产企业的产品统一为一种规格型号的钢架式板房和两种规格型号的纯板式板房,并要求各生产企业编制安装作业指导书,派人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既方便了现场安装 ,又确保板房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和导则要求。
板房运输是制约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的一个“瓶颈”。汉源县乌斯河火车站为雅安市仅有的一个三级火车站,距县城40多公里,大量的板房材料从相距1300多公里的武汉运抵后,需再经汽车转运至汉源县城7个堆场,然后再配转至雅安七县一区多达395个安置点上,堆场至安置点的平均运距达80公里,最远运距达300多公里,而且沿途塌方,路况很差,援建材料难以及时到达。对此,我们一方面在汉源老县城设法开辟了材料转运堆场,增加货物卸运周转速度,创造了一个三级小站一天停靠两个专列的历史记录,做到了货物无滞留,1个多月的过渡安置房材料运输量相当汉源县三级小站两年的吞货总量;另一方面加紧组织“点对点”的材料转运,安排专人跟车运送,有效提高了运输效率。针对有的产品每套部件多达40余种,要求生产厂家成套发货、运输单位成套装运,保证产品抵达即可组织安装。
现场安装更是困难重重。雅安市所属七县一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安置点大多规划选址于山区,援建任务最重的汉源县情况尤为突出。汉源县是地震重灾区,同时又因下游兴建水电站成为移民区,汉源县选择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作为灾民和移民的安置点,没有板房安装用地(最后一个安置点直到8月4日才落实),没有可以依托的城镇基础设施,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需要将山坡推成梯田状平地安装活动板房。同时,适逢雨季施工,二、三十厘米深的泥巴路导致材料、设备难以上山,施工难以展开。相继到汉源工地视察调研的建设部领导、四川省政府和建设厅领导都认为汉源的施工环境是除阿坝外最困难、最复杂、最为恶劣的。萝卜岗安置点计划搭建8337套过渡安置房,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组织了一批技术力量过硬、施工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大型施工企业突击施工。3000多名工人吃住在山上,许多企业靠接雨水为生活用水,自带发电机解决施工用电,不畏艰难加班加点作业,并积极协助汉源县做好场平、条基、护坡加固、供水供电等“三通一平”工作,保证了安装工作有力推进。
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也是对领导作风的实际考验。厅前指负责同志始终深入一线,指挥调度,统筹协调,并坚持每天组织召开工作碰头会,及时掌握安置房生产、运输、安装及验收等有关情况,及时了解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前期工作中,面对援建计划不断调整、选址不能及时落实、场地平整进度缓慢、地基基础不符合要求、多次暴雨影响施工、施工现场经常无水无电等困难,厅前指先后10多次在施工现场与受援地对接协调,共商对策,为安置房安装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二期援建工作中,教室、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任务重,根据受援方需求、安置点场地条件及建设部对厨房设施的防火要求,需对原已生产运抵现场的板房改建成教室,对原厨房设计方案进行变更。调整设计方案意味着面临重新安排生产计划、重新组织运输等系列问题,厅指挥部紧急会商,科学论证,果断决策,最终提出了可行的板房改建教室方案,并根据不同基础条件,分别采取砖混结构厨房和轻钢结构厨房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一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为按时完成任务争取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三)坚持以人为本,搞好服务协调
在援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灾区群众的疾苦、生产企业的利益和援建人员的积极性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搞好服务协调工作。
一是满腔热情,为灾区群众着想。我省援建大军饱含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克难攻坚、连续奋战,用实际行动体现人性关爱,印证大爱无疆。萝卜岗是汉源县过渡安置房的集中安置区,这里既是一片山地,也是当地群众的可耕地。考虑到该地块安置房建设后的复耕要求,我们提出在场平地基上做砖砌条基,在室内干铺粘土砖做地面。这一做法虽然延长施工周期,增加施工难度,但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安置,得到了建设部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安置房设计施工中,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我们在钢架式板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这样既保温隔热,又舒适美观。在遵守建设部导则规定的前提下,我们还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结合安置点大多建在山坡上的特点,增加了约20%的厨房、卫生间、供水点等公共设施面积,增加垃圾收集点一倍以上,并新增了集中淋浴间,还编写印发了一万多册《过渡安置房使用说明和有关注意事项》,尽一切努力为灾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
二是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生产初期,针对我省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生产能力不足的实际,为保证快速形成过渡安置房生产能力,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并统筹组织货源,提供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省建设厅派出15名厅机关干部作为督导员驻各生产厂家,现场督办,及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组织15名质量监督人员驻厂进行质量监督和服务。由于援建任务的调整,导致已运抵汉源的板房材料大量剩余(约4500套)和后方已生产下线的产品严重积压(约6000套)。对此,我们一方面急调专家设计论证,对已运抵汉源且多出的板房材料按需要改装为教学用房;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向建设部现场指挥部汇报反映,经批准后及时调剂4080套到绵阳(190套)和阿坝茂县(3890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经济损失和政府压力。
三是顾全大局,积极奉献。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运输、安装企业,都把援建工作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雅致公司、北京宏联众、中建三局、中国一冶、葛洲坝集团、湖北工建、武汉建工等27家生产、安装企业把援建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援建工作。武汉钢铁公司接到4万吨彩钢板生产任务后,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先保证安置房的需要,承诺供货价格不高于灾前,并先供货后收款,因推迟原合同造成的损失自行消化。有的企业停下了其他工程,把全部力量调集到了雅安各县、区工地。中国一冶、湖北工建、武汉建工等企业主要负责人还奔赴一线与建设者一道不分昼夜、共同奋战。武汉建工集团前线工作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湖北工建集团三公司经理潘立宏,自从6月7日率队进驻汉源后就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即使远在北京的女儿中考、入学,他都无暇顾及。为了勉励自己及其他施工人员,他许下诺言:不完成援建任务不理发不剃须!在建设的关键时刻,武钢建工集团公司急调几十名熟练安装工人乘飞机、包专车赶赴石棉施工现场,为圆满完成安装任务发挥了突击作用。援建人员都能顾全大局,顽强工作。厅前指人员终日奔波在工地现场,每天都忙到深夜。运输保障组组长、厅后勤中心主任毕德立为了保证材料及时发送到位,每天跟车作业。质监验收组组长、省质安总站副站长石中林工作一丝不苟,所有安置点都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工邵雄,妻子临产,接到任务后义无反顾赶赴灾区,一干就是两个多月。许多同志的孩子高考、中考,有的老人病重,但却能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坚持在一线。连续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从没人抱怨,大家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一鼓作气尽快完成援建任务,让灾区的群众早日住上安置房,让灾区的孩子早日复课。援建大军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湖北建设者的良好形象,唱响了一曲奉献之歌。
(四)坚持科学管理,力求又好又快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推进援建工作,我们十分注重科学管理,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
一是建章立制,保证援建工作高效运转。根据工作需要,厅前指下设运输保障、规划设计、综合安装、水电安装、质监验收组,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建立了工作制度和责任目标,形成了快速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重视加强与受援地政府、建设部现场指导组和参建企业的协调,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作用,通过建立会议协商制度,积极主动地联系沟通,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援建环境。厅前指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办起了宣传橱窗,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做到一线,促进了援建工作的顺利进行。7月1日,我省和武汉市前指有19名党员被中共四川汉源县委员会授予“‘5.12’地震灾后援建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二是统筹建设,保证援建工作快速推进。我省援建的雅安市过渡安置房几乎遍布该市7县1区的所有乡镇,援建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最大的安置点达8000多套,最小的安置点只有2套。在援建工作中,我们坚持先易后难、先远后近、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组织力量,保证了各安置点施工的协调推进。一期建设中,根据汉源县当时过渡安置房安装场地紧缺、场平和条形基础提供滞后的情况,我们提出将原计划在汉源县安装的10000套过渡房中调整出3000套到雅安市区及周边5县安装,这样既有利于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解决了雅安市其它灾区的急需。这一调整方案很快得到建设部、四川省的同意,为按期超额完成一期1万套任务打下了基础。
三是严格监管,确保安置房质量安全。我们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材料和产品质量,在生产前期技术监督部门未介入时,省建设厅就建立了驻厂监督制度,抽调专业技术人员24小时驻厂,对原材料质量和出厂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做到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准出厂;其次,为把好过渡安置房安装质量安全关,厅前指成立了质量监督验收组,全省建设系统最多时调集了16名专职质量监督员在各个援建工地负责质量巡查。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按照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和有关验收文件,严格实行过程控制,要求各安置房做到基础连接牢固,构件连接可靠,拼缝搭接严密,屋面不渗不漏。另外,为保证安置房水电施工质量,厅前指委托专业监理公司,对安置房水电施工实施全过程监理,确保安置房水电材料合格、供电线路接线正确、接地可靠,安置房质量经受住了灾区雨季的检验。
三、几点体会
这次援建工作,对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协调服务能力以及完成突击任务能力,都是一次实际检验。通过援建工作,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建设队伍,培育了一批危机时刻上得去、困难时刻靠得住、关键时刻能管用的建设人才,树立了一种顾全大局、雷厉风行、敢打硬仗、务实奋进的建设作风,展现了湖北人民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风范。回顾本次援建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切实端正指导思想,是圆满完成援建工作的重要基础
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要求举全省之力,不惜一切代价服务灾区,真正把援建过渡安置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湖北人民为国分忧、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作为湖北服务全国大局、支持四川人民的一次重要机会。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对援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出面协调解决援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要求援建工作一定要以“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为指导,为援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深深感到,省委省政府对援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省直有关部门和全体参建人员自觉地按照“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的要求指导实践,是援建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团结拼搏,敢打硬仗,满腔热情服务灾区,是圆满完成援建工作的力量源泉
在整个援建过程中,湖北援建队伍迸发出了空前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从省援建指挥部到武汉市援建指挥部,从材料生产企业到施工安装企业,从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早日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让灾区群众早日有个家。在两个多月的援建工作中,没人叫苦叫累,没人计较个人得失,没人逃避退缩,大家虽苦犹荣,始终把援建工作作为一项崇高使命,一份应尽的义务,满腔热情地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三)科学管理,积极协调,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是圆满完成援建工作的重要法宝
这次援建行动,时间紧、规模大、困难多、任务重,绝不是孤军奋战、靠一两个部门和单位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在整个援建行动中,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指挥,明确部门责任,整合各方资源,确保援建工作高效运转、快速推进。省建设厅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现场一线,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前方与后方、管理与服务、速度与质量、援建与受援的关系,在建设部的有力指导下,形成了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条件下顺利推进过渡安置房工作的强大合力。
我省的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虽然按要求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对援建任务计划调整思想准备不足,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艰难复杂程度估计不足,以致一度影响了援建工作的快速推进。现安置房已验收移交,但灾区居民尚未入住,还未经过实践检验,也可能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运用援建工作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更饱满的热情,科学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各项建设实践中去。
二00八年八月七日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