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8 14:5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韩国邻接中国,由于有着陆路与海路的便利,自然会受到自唐代以来的汉文化影响,比如文字、绘画、建筑等方面。其传统建筑的形式正是在汇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诸多元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尽管韩国的建筑艺术历来同邻国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有相同的美学观念、题材、技巧和形式,比如,在对于建筑群体的轴线关系的强调、围合式院落的空间处理以及建筑物基本的梁架构造体系等方面。但是,韩国的建筑传统包括其他相关文化领域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特有的、富于个性的艺术风格和意向。同时应当看到,韩国所发展并形成了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都似乎比较少地表现出像中国传统艺术那样的宏伟和超绝,而且,也缺乏像日本艺术那样的成熟的装饰意识与精准。从技巧的完美与效果的精确的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传统建筑被认为要高于韩国的。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尊重的和趋向自然的心理支撑,在韩国各类传统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清晰、宁静、平和的氛围,以及谦和而内敛的环境意向。此外,韩国的文化系统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除了佛教的启发与复杂影响之外,中国民间的阴阳五行、风水堪舆、道教儒教等多方面的哲学影响也很明显,这甚至会延伸到他们对于空间的经营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当中,这与韩国国家发展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韩国人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世界观,使得韩国人民能够相信自然、应对环境、从容生活,一如既往。在他们的自然主义哲学当中,并不强调崇高而与自然对立,也不会把所有的细节把玩得天衣无缝,而是把自然环境始终当成最重要的因素和手段运用于建筑的规划、选址、立基和建造方面。他们对于这些哲学的解释和运用有着自己的选择和调和方式,在空间处理方面恰恰就是一种心绪的细腻和内敛的美。
韩国建筑的选址也遵循“见山见水”的风水原则,将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赋予特殊的意义:要背山面南、前有水流,极力避免建筑破坏自然地形轮廓,以免扰动人们非常重视的自然的和谐,避免个人智力不能正常发展。
由此就可以看出,韩国古代建筑师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决不做出违背瑰丽的自然环境的举动,也不以高度、壮丽等形象同自然景观比高低、争上下。这,也许就是匠师们或者韩国民族的不同寻常之处了。他们在试图实现“使建筑物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理想的同时,多多少少也会将更多的欲念深埋心底,创作被长久地压抑着,艺术的灵性虽也顺服,却又在等待释放。进而,在努力地顺应自然、化入环境的同时排除了喧嚣而呈现澄明,例如韩国的古代寺院。
韩国建筑中所强调的不与自然相互冲突的观念,还表现在将佛教的寺院选建在景色优美、朴实无华的山野当中,那些卓越的佛教艺术传统的创造者首先把其根基栽植到自然里面。多半建于山麓或者深谷的古寺、禅院,其布局和建筑设计一般采取回避或者归隐的理念,意在将内心积郁向着大自然释放,寻求俗世间难于企及的空灵。寺庙中的净室、佛堂和经堂等建筑物分布疏散,院落宽阔,尺度也较平和,便于接纳周围的山石林泉,四周皆由高矮不齐的树木围合起来,对外既障亦透,空间富于层次,尽最大的可能使得寺院不会引人注目,空间在此是无为的。虽形趋无为,然意达广宇,古寺低平的尺度、阔落的间距,无不显示韩国人对世界的接纳与关照,也阐示宗教空间的隽永及其内涵的神秘性。
韩国宫殿庙宇的型制式采用如同中国的大式建筑体系,用斗拱,梁架举折相对平缓,出檐深远而浑厚,上覆厚重的瓦面。此类建筑的风格多近于中国唐风,但是也有一些建筑物的手法和构造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寺院和宫殿建筑之上普遍采用彩绘图案。
囿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韩国传统民居不允许有过大的规模,在细部方面也不能够张扬、繁琐,尽量不著彩绘装饰。其传统住宅的理想模式为:住宅正面墙外设一泓水池,池内植莲花、建木亭,并在宅院后部建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与大自然相互协调的环境呈现素雅而淡静的氛围。同趋向自然的选址营造体系的自然哲学观一样,民居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多不强调多变曲回,尺度较小。而普通的民居建筑则类似干栏,上盖稻草屋顶,内为地炕用以取暖。
住宅所用的木构架和木门窗等都基本不作绘饰而保持天然的纹理,构件尺度较小,形式简约而少装饰,屋面一般用茅草覆顶,屋顶形式有小歇山式以及悬山式。在山区和乡村地区还常会见到样式较为原始的民宅:平面为简单的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为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也有的民居平面采用由长方形演变而来的L形,即在主房的一侧加建一个偏房,当中的主房与偏房的内部空间是连通的。也有的民居是在两侧各加一偏房,使住宅的平面呈半围合状的U字形。还有的住宅以正房及偏房沿四边分列,从而平面围合成为方形内院,建筑物中间的内庭院作为起居和日常活动的空间。
在韩国,浑厚自信的宫殿建筑绚烂地耸立于,平实恬静的寺庙隐退于山峦泉流,疏阔的乡间民居谦和地融于原野。从他们的传统建筑分析而知,韩国人空间意向中的追求简洁、趋向自然、体现隽永的精神,以及对大自然大山水的崇敬和亲近的艺术取向和表达力量,皆不会逊于中、日。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